返回第三章. 赵司九(1 / 2)年代之村医首页

吃过早饭,如往常一样,元医生泡上一大搪瓷缸水杯的热茶,悠哉悠哉地跺进了自己的诊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诊室只是一间普通的厢房,元医生把它进行了改造,把地面用砂浆铺平,横梁下方用木条和竹席吊了顶,装上吊扇,作为他的药房兼诊室。

茶叶用的是自家制作的烟茶,茶叶的清香里,隐含着淡淡的苦涩味道,正中元医生的胃口。这里的人们,除了喜辣,还喜茶。

山村里山林宽广,“地广人稀”,每家每户都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土坡上、菜园边栽种上茶树。每年清明前后,茶树开始抽出新芽,鲜嫩透绿,一撮一撮的,长在枝叶的最顶端。将它们采摘回来,制成茶叶,是每个女主人的必备技能。

与常见的绿茶、红茶不同,与黑茶也不尽一样,本地的茶叶是一种用特殊工艺制成的、本地特有的烟茶。它口感微苦,性质温和,香气浓郁,茶内富含单磷酸,具有消滞生津、清理肠胃的功效。茶碱又能清洁口腔,饭后喝它最好不过。

元医生坐在诊桌旁的木椅上,一边喝着茶水,翻看着一本叫《七剑下天山》的武侠小说,等待着今天的第一个病人上门。一边听着自己的妻子,在墙背后喂养猪圈里两头猪的早食。

肥猪发出“昂昂”的祈食的叫声,和自己妻子“抢什么?有得给你们吃”的斥责声,然后就是“稀里哗啦”猪食倒入猪槽的声音。不一会儿只见自己妻子头上戴着个斗笠,斜挎着个细竹篾篮子出来了。篮子里还放着把小锄头,用来在有需要的时候,把野葱连根拔起。

“我去摘茶叶了。”她说道。

元医生大概是沉迷在武侠小说的世界了,没有响应,于是她加重了语气,说道:“听见没有?我摘茶叶去了,有人找的话。”

元医生这才抬起头,看了一眼,回答道:“要得。”

很快她就出了门,风风火火地消失在屋前的山角后面。儿女们也上学去了,家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诊室里落针可闻,只听见自己翻动书页的声音。

村里人口本就不多,而且村民们受限于经济条件,即使在自己发生病痛时,他们也会选择拖延再三,等着它自愈,实在无法才会找医生求医问药,所以作为村里的医生,元医生平日里接诊的病患并不多。如果是农忙时节,或者传统节日,乡民们还会因为忙于农活,或因为忌讳神灵,甚至常常一整天里一个病患的影子都看不到。

作为这样一名的农村医生,元医生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所以他不仅是一位非常懂得管理自己时间的高手,也是一位善于打发自己的时间的行家——他不爱打牌,也不爱走家串户和人闲聊,所以看书就成为他兼顾工作和打发时间得最好方式。

元医生正在翻看的这本小说,名字叫做《七剑下天山》,是有一次出诊的时候借来的,看完后,下次出诊再顺道还回去。

元医生因为职业的缘故,经常需要出诊,所以接触的人员广泛,经常能够从不同的人那里,借到不同的书,比如《故事会》、《故事大王》、《读者》、侦探凶杀类小说、志异小说等等。

有一次,甚至还有一本《金瓶梅》,外皮用旧报纸做的书壳包着,在书页的侧面写上了拥有者的名字,那一定是元医生从谁手上借来的珍藏。不过其中最多的,还是武侠小说。

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在他的《五蠹》里,就有了“武侠”的称谓。武侠小说亦古已有之,最早自先秦的《燕丹子》始,一直延续到现代。

中国的现代武侠小说,始于二十年代上海的《荒江女侠》,繁荣于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与台湾。然而由于信息的闭塞,直到八九十年代,武侠的风潮才吹到中国内地,从此在中国内地四处开花,犹如一场武林的盛会。

独孤红、陈青云、肖逸、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等武侠作家的名字,随着他们的作品流入千家万户,如雷贯耳。更有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武侠大家,他们自身的传奇人生,和他们的作品一起相得益彰,让武侠迷们高山仰止,着迷不已。

小说里的大侠,武艺高强,行走于江湖间。他们无拘无束,快意恩仇,激荡着武侠迷们的梦。将自己代入书中的主人公,仿佛携红颜知己,快意江湖,无拘无束的大侠就是自己。

这是他们现实生活里,艰难谋生、精神饥渴之时,恰如其分的自我慰藉的良药,就连元医生这样阅历丰富,成家立业的中年人,也会沉迷于武侠的世界里不可自拔,好多次为了追看金庸先生的著作,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每当这个时候,元医生妻子总会从厨房出来,一个脚跨过门槛进到厢房,另一只脚还留在厨房,喊道:“还在看,吃饭了晓不晓得?”

元医生总是嘴上应着:“就来就来”,却总是要看完一章或者看完当前的精彩场面,才会起身。

“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的书烧掉,看你还看什么。”元医生妻子的威胁,总要等元医生合上书本,站起身的时候,才会恰逢其时地如期而至。

“嘿嘿。”元医生也不反驳,只是笑笑。

“笑!你看吧。”元医生在餐桌前坐下的时候,他的妻子最后威胁他道。元医生把他的小说藏在了诊桌的最里面,他准备加快速度,尽快看完把它还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