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刘邦山泽侍时机,夏侯婴再来请出山(1 / 2)刘邦的选择首页

这一段逃亡时光,刘邦躲在山林里、水泽边,长夜漫漫无比煎熬。他反反复复梳理自己的人生,为未来做着各种各样的设计和打算。

刘邦非常敬重他的父亲刘老太公。刘太公是见过世面、经过风浪的人,阅历广见识多,认知自然就高,非四邻乡亲常人可比。六十余年,他经历了七国诸侯争雄、秦国东出一统,眼见岁月蹉跎、自己碌碌无为,心中很是不甘。于是便把自己的宏图壮志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对四个儿子做了精心的人生规划和设计:

老大刘伯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提起来都是伤心的眼泪呀。

老二刘仲,太公安排他学后稷之术,致力于农耕治业。刘仲成年后,果然是个种地经营的好手,挑起二、三百亩的耕作重任,种稻植桑,养殖鸡鸭,把一个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眼看着日子蒸蒸向上,刘太公欢喜非常。

老三刘季,刘太公规划着让他走仕途。到了读书的年龄就送去庠序学习,到了成年就让服徭役,希望在军中一刀一枪搏个爵位,立功名显父母。

老四刘交,刘太公给他的定位是攻读诗书,学圣人之言。打听到齐国知名学者浮丘伯开门讲学,于是就把刘交从楚国送到齐国,拜到浮丘生门下。要知道当时对一个普通人家而言,跨郡跨境供养这样一个学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交不负老父重托,刻苦学习,诗书传家。其后人对中国文化贡献颇多,有两人大名赫赫:刘向、刘歆。

刘太公治家似治国,宏大布局。东边不亮西边亮,几个儿子,总会有一个有成就吧,他是这样想的。刘仲、刘季、刘交遵从父亲意志,按照父亲设计的道路努力奋斗。

刘季就是刘邦。刘邦到了入学年纪,便和同乡一起入庠序,努力学习、拼命背书。怎耐少年天性顽皮,而先生又刻板严格,写错一个字、背错一句话,便严厉惩罚,行为稍不合规,便骂“朽木不可雕也”。千百次的打击,让刘邦骄傲的小心灵遍布伤痕。刘邦倒是很愿意听太公讲故事,讲禹、汤、文、武,伊尹、周公,孔孟百家、王候天下,轶闻传说投射着大时代,小故事传递着大道理。星空下、火堆旁,刘邦听得入迷、浮想联翩。越是如此,他越讨厌学堂里的老夫子,父亲在自己心中形象高大无比。

学业结束,刘邦踌躇满志、心怀天下,满腔抱负返回家中。于是刘太公递给刘邦一把锄头,说:儿啊,你长大了,好好跟你二哥种庄稼吧。

刘邦顿觉天雷滚滚,梦想破碎一地。但他还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听从父亲的话,藏起梦想扛起锄头,跟着家人默默辛苦地耕耘。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男耕女织、岁月静好。怎耐刘仲的种地经营能力实在太强大,十里八乡难遇对手,无论刘邦如何努力,也难以达到哥哥十之一二。看着刘邦种地不太长进,刘太公就想着反向激励一下。一次当着众人面,刘太公训斥刘邦:你多用点心,多向你哥学学,你现在这样子,连你哥一根脚趾头都比不上!

刘邦闻言,扔下锄头,从此和街溜子混到一起去了。

刘太公这个失望啊。家人多番劝说刘邦,可刘邦就是听不进去,谁说都不要使。久而久之,刘太公认头了,混日子就混日子吧,只要儿子平平安安就好,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操心呐!于是他对刘邦说:你不务农就不务吧,想街面上玩就去玩吧,只是别跑太远,沛县这地方人熟、有点事能帮上忙,你看现在这兵荒马乱的……

话还没讲完,刘邦向父亲深揖一躬,说:告辞!转身从沛县跑到魏国外黄去了。

实际上想让刘邦在家待着也很简单,只要刘太公说:你死到外面去,休要再踏进这个家半步!刘邦指定转身回家,钻屋里再不出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和父母对着干的时候,谁家孩子不是这样呢?

然而,刘邦此番并不是盲目离开,他要去投靠一个名士:外黄令张耳。

这几年混街面,刘邦没能混上个社会大哥。但不是没收获,从实践中倒是悟出一个道理,像他这样的出身,靠自然发展当不了大哥。但是当小弟也得有抱负,跟大哥得找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此时的沛县流传着张耳的大名。

大哥这条道上也是有传承的,张耳曾经的大哥更是声名远扬,贯穿千年至今依然响当当。他就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是也。他的故事列入中学教材,人人都会读到,窃符救赵、天下无双,您一定很熟悉吧,这些成语典故都出自信陵君。那时的大哥不叫大哥,叫名士;小弟不叫小弟,称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