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舰队遍布马尔马拉海面,如果放出舰队突围,无异于葬送舰队。
因此,困兽做出了决定,只派少数几人乘一只小船去冒险。
总共有十二人参与这桩英雄的事业,他们的勇敢令人钦佩,但这十二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历史当中,十足可惜。
为掩人耳目,十二名勇士身着土耳其人的服装,缠上头巾,披上大衮,在五月三日午夜时分,在夜幕的掩护下轻划船桨,驶出港湾。
或许是神只保佑,这十二名勇士乘坐一片孤舟,竟然闯过了土耳其人的包围。
在土耳其人的包围圈外,没有任何舰队,爱琴海上没有威尼斯的风帆,没有舰队候命待发,没有教皇的人马,世界忘记了东王庭。
看着空空荡荡的海面,勇士们心中绝望,他们驾驶小船从一个岛屿划向另一个岛屿,所有的岛屿都被敌军占领了,没有任何友军。
十二名勇士中有人感到恐惧,他们认为应该趁机逃离这是非之地,远离土耳其人的包围。
但是,这些无名英雄最终选择了勇气,勇气让他们毅然决定返回:既然皇帝将任务交给了他们,他们就必须完成。
信使,必须带回消息,哪怕是最令人绝望的消息。
于是,载着十二人的孤舟冒险穿过敌军舰队,归来了。
此时已经是五月二十三日,君士坦丁堡的人们以为这只小船已经失败,谁都没有抱希望,但当这只船带着信息返回时,数千人欢呼起来,他们以为欧洲没有忘记自己,他们以为这只船会带来威尼斯亦或教皇的信息。
直到夜幕降临,十二名勇士带回的信息才传播开来:欧洲忘记了东王庭。
围城中的人们终于意识到,他们孤立无援了,如果无法自救,他们就完蛋了。
六个星期过去了,每天都有战斗发生,每天都有人死。
苏丹变得焦躁,他的臣子不断劝他放弃君士坦丁堡,但他是坚定的。
十八号那天,他用吉伯赛人制作的望远镜看见了君士坦丁十一杀敌至城外,随后,他内心涌现出欣赏和惋惜的心情。
他三次派人要求君士坦丁十一投降,但三次被拒绝。
皇帝的回答是明确的:我们甘愿受死也不会投降。
在第三次得到拒绝的回答后,他叹了口气,作为军事统帅,他只剩下两种抉择:要么撤兵,要么,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决定性总攻。
他选择后者,这是一次豪赌,但历史证明,他赌对了。
苏丹的军事会议开始了,他的狂热意志战胜了一切犹豫忧虑,他决定,在二十九日发起决定性的总攻。他一向行事果断,这次也是如此。
苏丹下令,举行祭祀仪式,所有的伊斯兰礼仪都被对准了同一个目的:胜利。
剩下的火药、炮弹,都被整合起来,用于最后的进攻。
他向各个部队分派攻击任务,从清晨到深夜,他没有休息哪怕一个钟头,从金角海湾直到马尔马拉海,他的马累得半死,他策马走遍全军广阔的驻地,从一个帐篷到另一个帐篷,所到之处,苏丹的出现让土耳其人斗志昂扬。
他不单是事必躬亲的统帅,也是精明的心理学家,他知道,如何最有效地煽动起十五万大军的战斗热情。
他许下可怕的诺言,这诺言,后来他履行了一半,这诺言,使他备受美誉,使他声名狼藉。
苏丹在鼓号声中高声宣读他的许诺:
以神的名义,以先知和先见者的名义,以他的名义,他发誓,破城之后,他的军队将有权任意劫掠三天。城墙之内的一切,无论家具财物、金银首饰、珍珠宝石、男丁妇孺,统统属于胜利的士兵。
除了胜利的光荣本身,他本人,奥斯曼帝国的伟大苏丹,放弃此外的全部战果。
士兵们用疯狂的欢呼接受这野蛮的誓言,千万人的欢呼声汇成诗篇,这些人言注定写入历史,但是无人能够读懂。
“杀!杀!杀!”土耳其人的预言飘荡在空气中。
随着战鼓和长号的声音,土耳其人的兵营在夜晚变成了一片喜庆之光的海洋。
城内,东王庭的人们心惊胆战,他们从高墙上看见的,是燃烧的平原,燃烧的山丘。
光,光,光!
土耳其人吹奏这喇叭、笛子,敲奏着战鼓和小手鼓,舞蹈,舞蹈,那绝非庆祝,而是祭祀仪式。
午夜时分,遵从苏丹的命令,所有灯火在同一时间一齐熄灭了,欢呼沸腾的声音在一霎时消失殆尽,留给东王庭人的只剩下死寂和沉重的黑暗。
这是一种信号,一种无声的威胁,比起吵吵嚷嚷的灯火、狂欢热烈的呼喊,这片沉默的黑暗更让人心烦意乱,更让高墙上侧耳谛听的人们感到恐惧。
不需要有人报信,君士坦丁的困兽心里清楚,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什么。
他们知道,苏丹的总攻命令已经下达,在这最后的几小时里,往常不相往来的居民们聚集到一起了。
尘世总是如此,往往只有大难临头,人们才会表现出空前的团结。
为了让所有人做好准备,奋起扞卫他们共同的信仰——或许以前不是,但现在是了——君士坦丁十一,名为巴西列乌斯的皇帝,下令举行一次感人至深的仪式。
全城百姓,无论信仰,无论年龄,无关性别,无分身份高低,全都集合在一起,加入圣三一空间绝后的游行。
谁都不许待在家里,人民们虔诚地参与到了游行队伍中来,同时,君士坦丁十一召集元老、唤来贵族和军事指挥官,向他们做最后的训示,鼓舞他们的斗志。
此时的君士坦丁十一已是穷途末路,他无法向忠于自己的士兵许诺任何奖赏,但他向他们描述,如果抵挡住这决定性的最后总攻,那将是何等的光荣!那将是何等的光荣!!
如果屈服于杀人放火的土耳其人,又会有何种危险?此话,君士坦丁十一不言自明。
城内城外,皇帝和苏丹,两人都很清楚:这一天,将决定几百年的历史。
然后,在这一时刻,东王庭最后的弥撒开始了。
成千上万的黑影呢喃着庇佑的咒语,烛光摇曳,月影散漫,这是东王庭的皇帝在向他的神明祈祷。
以君士坦丁十一为首,人群来到祭坛,等待着神祗的回应。
夜空当中,无情的月照耀着君士坦丁十一,审视着末代皇帝坚毅如石灰石的面庞。
“这是东王庭的安魂弥撒,因为我在查士丁尼的大教堂里,我在。”
君士坦丁十一如是说。
是夜,有如人眼的月突然闪烁,似是眨眼,然后,皎洁的月光消失了。
月亮失去了亮光,这让东王庭的子民感到深深的恐惧。
连神都抛弃他们了吗?
皇帝开始安慰自己的臣民,他高声喊着安慰的话语,不间断的、有如波涛的祈祷声音在厅堂内回响,上升至高高的穹顶。
但是月光并未回来,神祗没有注视此地,至少,今夜没有。
在这次仪式结束后,皇帝匆匆回宫,下马后,他请求全体臣子仆从,原谅他平生可能对他们做出的不公处置。
接着,他翻身上马——像他的大敌一样,事必躬亲地在同一个小时内——从城墙的一端跑到另一端,激发战士们的斗志,安抚无辜的百姓。
是夜无光,无人说话,没有兵器撞击的声音,没有为苦难哭泣的声音,但围墙内外,人们都在等待白昼,等待着避之不及的死亡女神。
凌晨一点,苏丹发出攻击信号,一扇由火焰、鲜血和神圣标志组成的君主旗帜展开了,十万人口呼神名,武器、云梯、绳索、钩爪,他们拿着一切用得上的东西,朝着城墙发起猛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