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孤有一计(2 / 2)大明洪武:朱棣,你做太子不做?首页

曹文常坐定,心中稍安,这些年他唯唯诺诺拉下脸面在这陈桥镇苟活,怕的就是上头来人彻查河南官场。

为此,他不知遭了多少白眼,受了多少委屈,官位也是一直原地踏步。

与他同时候、甚至是更晚的人,都已经身居高位,而他却还苦守着七品知县的位置,半点也不挪窝。

这一番终于是等来了机会,从朱棣身上,他看到了彻查官场的决心和魄力。

他虽说庸碌无为,但这也是官场上的保护色,否则早就被调离不知去了哪里。

如今,多年的辛酸终于有了回报的可能,至少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不会落在他的头上。

无论有没有查出什么,起码,他依旧是这陈桥镇的知县。

热茶上来,曹文常思绪也到,就听朱棣问起:“曹知县,孤本次与荆隆口逃难过来的灾民相谈,有一件事情,不知曹知县是否知情?”

“殿下请讲,臣定然知无不言。”

“很好!曹知县可知道,平素里由朝廷拨出的护堤饷,是什么去处?”

“护堤饷?”

曹文常眉头微皱,苦笑道:“殿下实不相瞒,此事像我这样的七品知县,无权得知,历来都是由河道衙门负责。”

朱棣闻言眉头一皱,道:“按照规制,朝廷所发护堤饷,应当由布政司下发至各府,而后逐级下发各州县,最后才会到河工手中,陈桥镇也有护堤之务,为何会没有?”

“殿下有所不知,河南情况有些复杂,由于黄河常年泛滥,溃堤之事时有发生。”

曹文常解释道,“因此,黄河两岸附近州县,设置有河道衙门,专管修堤铸堤之事,但并非每个县都会有河道衙门!

下官无能,河道衙门并不在陈桥镇,而是在殿下刚才所说的荆隆口处,那里的知县兼任河道衙门,负责调度朝廷所发护堤饷。”

“原是如此,这样做也算不得有错。”

朱棣有些无奈,由于连年战乱,再加上元朝对于地方管理上过于粗疏,以至于自家老爷子上位之后,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只能够继承前朝遗产。

后边自家老爷子废除丞相,又废掉了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种种举措将地方上政治机构进行了一次大洗牌。

虽说按照朱元璋设想,各部门各司其职,效率应当高效才是。

可惜的是人心并非机器,地方上行政机构显得颇为臃肿,就好比这河道衙门,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规制。

以至于空子不少,到了地方又有不少变化,河道官员往往都是地方官员兼任,并非专业人才。

这东西是制度建设的问题,朱棣也没有办法,地方上任用,也逃不过人心,大抵上是任人唯亲。

像曹文常这样不太合作的官员,走不到核心圈子,自然没法受到重用,能在这吊着一口气,也算是本事不小。

既然河道衙门在荆隆口,朱棣更要去一趟了。

只不过还得让裴济怀没法发觉,最好是悄悄地去,不惊动任何人。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足够的掩护。

朱棣稍作思索,很快眼前一亮,有了法子。

“曹知县,有件事情,需要你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