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三章 卷二(1 / 2)远山,呼唤首页

“周大夫,我给你产包做消毒,你赶快换衣服。“刘丽梅说。“行,我换换衣服。”之后,她把白大褂穿在身上,和刘丽梅共同做消毒。

“你这一路也浇完了,这雷打得太吓人啦!太危险啦,你鞋上全是泥了!”尚院长过来看之琴被浇成这样,很同情地说道。

“我刚走出三四里地吧,雨就来了,我紧走又小跑,这一路又没人家,没处躲没处藏,只能挺着走,这大雨没把我拍死在道上!”

“周大夫,你真不容易啊,咱们医院你是最累最辛苦的人啦,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尚院长说。

“嗨!这对我来说都习惯了。”

“你收拾收拾赶紧回家休息吧,18里地走回来够累的,又是雷又是雨的。”

“我必须把消毒用具准备好,随时准备接产,天热,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

之琴回到家后,看到二缸里满满的水,两只水桶里还有水,说“杨威你挑的呀?胳膊能行吗?”

“妈,不是我,是雇人挑的,徐长腿给挑的,我姥给钱。”

“啊?雇人挑?”

父母来这后,对吃水问题很困惑,每次之琴去接产,水缸就没多少水了,洗菜都费劲,做两顿饭缸底就干了,只能等杨威回来挑。她胳膊不吃硬,只能拎一点点上来,然后再挑回来。父母很心疼外孙女,又可怜女儿。

前天之琴走后,杨威和同学还有丁大娘几个人上山去采蘑菇,父母洗点衣服,弄点饭,这水又没了。老两口合计了半天,思来想去觉得是不是应花钱雇人给挑水,这样就解决吃水问题了。

于是老父亲对丁大爷说:“丁老弟,我想请教一下,这周围社员有没有能挑水的,我们出钱,不让他白挑,就算是雇吧,每天能给我们挑水,这就解决大问题了。咱家你知道,我女儿总下乡不在家,外孙女胳膊骨折后不吃硬,也小,我们老两口又挑不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雇个挑水的,麻烦你能给找个人不?”

丁大爷听完,放下烟袋锅“我说老哥哥,这不成问题,你早说话呀,能挑水的人太多了,我得寻思寻思,得找个靠得住的人才行!”

“那太好了,我得先谢谢你啦!”

吃完午饭,丁大爷就出去了。不一会带来一个人,四十多岁的样子,个子很高。进门后,丁大爷把他介绍给两位老人。

“我见过你们,挑水这事不成问题,包在我身上,看在周大夫的面上,这点活儿不算什么。”

“你看看工钱应该给你多少?”

徐长腿笑着说:“要啥钱,不就是两担水吗?用不着给钱!”

“那不行,哪有白干的,挑水是个力气活,这样吧,每月给你20元,每天两担水,你看怎样?”

“给太多了吧。”徐长腿笑着说。

“真给不少,那你就答应吧,长腿。”丁大爷说。

“那行!就这样吧!”

当即,刘长腿就给缸挑满了,另挑一担放在边上。老两口的大问题算解决了。之琴回来弄明白了,觉得也对,雇人就雇吧,自己确实照顾不周。

又是一天了,晚上下了班,之琴又去了李淑贞家。检查完后,两人又仔细地算了预产期,根据胎位用不了一周就得生了,之琴果断告诉,明早你必须去县医院,一天也不能耽误了,明天必须走,事先准备的衣被及换洗衣服都要拿着。由丈夫和小姑子护送。

第二天,三人坐车去了县医院。

九月一日,学校开学了,杨威顺利进入中学念初一。新的学校,新的老师,还有新知识新课本,她可高兴了。特别是数学,还有正数和负数,代数式a+b=X-Y。每天放学回来,都把作业认真做完,特别是数学,总让姥爷过目,拿着作业本,仔细看着算式和得数,戴着眼镜的姥爷,总是笑着点点头。杨威的小辫子越长越长,自从离开奇宁后,她快乐多了,学习是她唯一的奋斗目标。

九月份,医院又来一批大夫,34岁的外科大夫宋凯,新毕业的两位护士石丽兰和于静,还有中医学院毕业的姜佳杰。

这天,之琴接产从三道河子往回走。过了图家,碰到一个壮年,他肩头挂了三对野鸡。当即问他卖不?“卖!我特意从梨树沟走来的,这镇上人多好卖。”

“那我买一对,我回镇里。”

“行!”

“那你给我背一会儿呗,到地方给你钱。”

两人同往镇里走去,到了供销社门口,之琴挑了一对大的,并把钱给了他。拎到家后,父母很高兴,杨威正在吃午饭。“我在产家吃完饭了,杨威你吃完了马上把胎盘给郭书记送去。”

“你上班去吧,我和你爸能把鸡退毛弄好,晚上你回来吃土豆炖鸡肉吧。”妈妈说着开始烧水。

晚上下了班,一进屋,满屋是肉味,爸妈已把饭菜做好,只等之琴回来吃饭。之琴洗好了手,用二碗盛好一碗鸡肉土豆,送给丁大叔两口子,两人说啥不要,之琴说:“我吃你们给的菜都没数,这点小意思,一定要收下。”说着,她拿起炕桌上的空碗一下扣到里面,“吃吧,别客气。”

说着回到屋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饭盒,把鸡肉挑几块好的和一个鸡腿,连同土豆盛了一饭盒,让杨威马上给冯姨送去。“这孩子才可怜呢,啥也吃不着,竟吃食堂,现在怀着孕,特别需要吃点好的,她对我像我女儿一样,挣得又少,我特别可怜她,我宁可不吃,也要给她送去。”

父母很理解之琴的为人,从群众的口中,他们知道女儿不仅技术高,为人也好,对谁都热情,关心,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同甘苦共命运。

吃饭时,她也总是给二老挑肉送到碗里,自己总说在产家什么都能吃得到。杨威说:“头几年挨饿时,产家就是吃糊涂,有的里面放地瓜,萝卜缨蘸酱,还有的烀灰菜干蘸大酱,有一家媳妇生孩子,男的做饭,烀一锅苞米毛豆地瓜土豆,好了后,用大盆捡上来,全家就吃这个,不用碗不用筷,我妈也饿呀,还得走回来。这几年吃的饱了,粮食多了些,还有电了,生活好多了,以前没有电,我妈有时接产,油灯没油了,孩子正生一半看不见了,我妈赶紧叫他们把麻杆点上,家人点上麻杆有了亮,这孩子才生完。”二老才知道,这山区农村竟是这么生活的。

这天上班时,听说李淑贞回来了,晚上下班后之琴直接去了她家。

全家都在家呢,看见周大夫来了,李淑贞躺在炕上笑了,有气无力地说:“周大夫,太谢谢你了,我这条命真是你给的呀!”

“太谢谢你了周大夫!”孩子的爸爸也说道。

“我们到县后,县医院一看太危险了,他们也做不了,随后把俺们转到市医院,到了市医院后,各科大夫给会诊,最后才剖腹,总算大人孩子全保住了,还生个小子,正合我心意,真是谢谢你啦!大夫们说,这心衰太严重了,最少的时候才三十多下,还有肾病,都怕下不了手术台,真是危险,捡了条命呀!”

“母子平安就好,营养得好点,奶水足不?”

“奶还行,能吃饱。”

“那更好了,我看看这个宝贝。”之琴俯身细看,小男婴正酣睡呢,“不算瘦还行,有五斤吧,长得像爸爸。”

“五斤二两,你说对了。”孩子爸爸笑了。

一晃就十月了,社员们秋收正忙。这天礼拜日,之琴全家去割地头的黄豆,父母好久也没来了,愿意看看秋天的景色。到了地头,之琴让爸爸看看春天种的豆子,秋天结的怎么样,边上密植的那垅,就是父母极力不让间苗的,之琴扒拉着豆秧,指着里面的豆荚说:“结的又小又少,看这几垅结的豆荚又大又多,这回你们相信了吧!”

老爸老妈摘了几个拿在手中,“真小呀,不信科学不行啊!咱们真是白活了,在这方面,我们真是白痴呀!还是农民了不起呀!农民不简单呀!有一套。”老爸感叹着。

接着,老两口也拿着镰刀割了一会儿,感受一下劳动的辛苦,之琴和杨威不一会就全割完了,用草腰捆了三小捆,放在地头。同事们三三两两也在地里忙活着,现在地里唯一的菜就是大白菜萝卜和玉根了。

父母还想往山上走走,姥姥很是怕蛇,“蛇也有,这时候少多了。”杨威打头几个人在后,慢慢向山顶爬去。秋天别有一番风景,整个山间五颜六色,黄色的柞树红色的枫树夹杂在苍松翠柏间,这时看见一棵结满了圆圆小黑果的树,“这能吃吗?”姥姥问,“妈,这是老姑眼,有毒,千万别吃,六零年,我们刚来时不认识还吃过呢。”

几个人走走停停,又见一棵结着红色小果实的树,“这是五味子,能吃,是一味中药,很酸。”之琴说着摘了几颗,爸妈也摘几颗送进口中,“嗯,是酸,还挺好吃。”

姥姥又发现灌木丛中有一种红黄色的小小长圆形果实,她蹲下摘了几颗,杨威说:“这是狗奶子,可好吃啦,酸甜可口就是扎人。”

“这秋天可真好,山上什么都有。”几个人又来到了油松林中,之琴见爸爸拄着拐棍向山下观望,又要感慨祖国大好河山了,只听杨威叫道:“蘑菇,松丁蘑,妈你看!”

“你眼睛真尖,我算不认识。”几个人弯腰一看,在一棵树下有一堆土已拱出地面,一个个小蘑菇顶着土盖已露出半边脸,杨威马上拨去土盖,露出一个个红伞头,她小心翼翼地拽出它们,真是一找一大堆。

“啊,松丁蘑是这么长的,咱们可开眼界啦!”姥姥说。“咱们上山等于上公园了,这比公园可有意思,山有山的美处哇!”老爸又是一阵感慨。

十月中旬,小冯回家待产,院长已准假。这天走时,之琴把她送上车,塞给她三十元钱,像女儿一样送走了她。并一再嘱咐产前产后的注意事项,营养要加强,否则生完后没奶或少奶。汽车开出老远,之琴还站在原处望着,小冯抹着眼泪上了车。同来送行的祝文霞,还有两位新护士陪着之琴站在原地,直到看不见车影了,才往回走。

这天晚上,父母和杨威都睡下了,之琴洗完几件衣服,搭在绳上晾着,准备脱衣躺下,她看爸爸的被子没盖严,就走到炕边把爸爸的被头拽了拽盖上了,可一回胳膊,把爸爸枕边的眼镜盒碰掉地上了,她连忙弯腰去捡,拿起眼镜又拿起一张垫纸,但地上还有一片白纸,她轻轻地捡了起来,质感挺硬,翻过来一看,是一张照片,不太清楚,便拿到桌子上方的灯下细看几眼,她立刻怔住了。

“贾钟麟,你还有张照片呢!”自言自语中,她使劲地看着这张照片,全神贯注地盯着:风华正茂的他,微笑着看着前方,重眉头亮眼睛,浓密的头发自然地垂在前额上,有棱角的上唇微微翘起,雪白的牙齿稍露,给人一种聪慧漂亮的神情。这是他国高时的照片,之琴脑中立刻闪出和他最初的相识,眼泪一滴滴流出,她用双手托着这张失而复得的珍贵照片,回想着往事......

贾钟麟的音容笑貌像昨天一样出现在眼前:“我第一次去你家给周老师取药,就看见了挂在墙上的你的大照片,你奶奶和爷爷对我特别热情,还问了我几句话。我在邮局第一次和你相遇后,我心里就没有别人了,想不到周老师还有个这么漂亮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