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赶路极为辛苦,几乎每一天,他们都要跑死一匹马,然后他们在路过并州城镇的时候,又买上一匹马,如此循环往复,仅仅了四日,他们就从汾阴赶到了雁门。
只是这一路跑来,所有人都精疲力尽,又像是昏睡于梦中,又像是全身散了架,真正停下来歇息时,就连胃里也忍不住翻滚,好像要把什么事物给呕吐出来一样。四人缓了半日,从句注山颠回头望去,只见天地开阔,也不知道将多少崇山峻岭抛在脑后,万千松涛在山头摇摆,让几人觉得自己不在人间。
到这里,距离盛乐还差不多有三百里。吕渠阳赶忙去广武城内求见宁朔将军刘弘,刘弘一直在关注关中战事,听说是征西军司派来的使者,也不再看李含写的信件,当即派使者领他们赶往盛乐城内。
到这个时候,吕渠阳一行人的胯部都被马鞍磨出血泡,不能再像此前一样赶路了。他们不得不降下速度,用布垫着大腿,龇牙咧嘴地赶到拓跋鲜卑的西都。
这座盛乐城是上任大单于拓跋力微占据建造的,也是拓跋鲜卑的祭天之地。据说在拓跋力微建国之初,这里只是一片荒原,但拓跋力微看这里水草丰美,背靠阴山,便定居于此,并且每年都会在这里举办一次祭天大会,由其统辖的一百零八个部落一起来庆贺。在其与魏晋两朝修好后,又有不少汉人前来投奔,带来了汉人的习俗,于是也就在这里修城筑墙,形成了一座非常罕见的塞外城市。
吕渠阳抵达这座城市时,不免讶异地发现,这座城市非常繁华。虽然没有像传统的汉式城墙,防御的功能接近于无,也就是起到了一个划分区域的作用。但即使如此,也并不影响这座城市热闹喧嚣。或许正是因为盛乐城狭小,所以显得人流格外地繁多和拥挤。
低矮的城墙下,可以看到八条大道从城门处延伸出去,官道上到处可见骑马狂奔的游牧骑士。道路之间,则是郁郁葱葱的农田与清澈的河流,原来里面种着小麦与豆苗。在远处青色的山坡上,四处可见正在驱赶牛羊放声高歌的牧民。而在近处,可以看见不知从哪里过来的披着兽皮袍子的西域商人和汉人。
这些人占据着道路的空隙,立起帐篷,摆下摊子,大声地叫卖着。地摊上什么都有,刀剑、甲胄、马鞍、丝绸、瓷器、珠宝……吕渠阳甚至在其中看见了象牙制作的佛珠,据说是天竺商人带过来的珍品。
冯御观望四周,不免有些怅然若失,对吕渠阳感叹道:“胡人也懂治理国家吗?”
吕渠阳是氐人出身,对此言语中的歧视意味倍感敏感,又不好发作,便说道:“看和谁比吧。”
言下之意,是朝中的高官们不比前朝,根本不懂得治理国家,并非是拓跋鲜卑多么有才能。
冯御当然听得出其中的讽刺,但他沉浸在第一次进入胡人城市的震撼感里,并没有怎么在意,随即又被北面的一阵隐约的欢呼声吸引过去。他放眼望过去,可以看见白烟缭绕,似乎还有许多人头围绕着白烟移动,就像是尘埃一样,大概相隔有十余里远,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兴奋的情绪。
应该是出了什么事情,冯御就在街上沿路打听。当即就有鲜卑人自豪地告诉他们说:
“苍鹰折服了狐狸,我们的国家已经恢复和平了!”
原来就在上个月,拓跋鲜卑的首领拓跋禄官结束了东征,在白狼山接连大战,击败了段部鲜卑与辽西乌桓。同时他又挑动了慕容鲜卑北上,两面夹击,大破宇文鲜卑。宇文部首领宇文逊昵延走投无路,最终向拓跋禄官投降。
与此同时,跨越大漠北伐的拓跋猗卢也大获全胜,三战三捷下,接连受降了十余部高车部落,获得了上万头牛羊,他将这些俘虏和牛羊都迁移回漠南。大部队在五天前抵达的盛乐。
这一次大胜,使得拓跋鲜卑的影响力再次扩张,尤其是降服了宇文部鲜卑。
宇文部在鲜卑诸部中地位崇高,据说是早年北匈奴王族留在鲜卑山中的遗种。后来宇文部大力支持檀石槐,在其统一鲜卑的大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檀石槐便投桃报李,在统一之后,将鲜卑分为东、中、西三部,宇文部便是统领东部的东部大人。
虽说世殊日异,宇文部辉煌不比当初,但也是东部首屈一指的势力,所以才一直试图遏制拓跋鲜卑的扩张。可眼下拓跋禄官效仿檀石槐旧制,将国家一分为三,不仅打破了封锁,占据了新的领土,还逼得宇文鲜卑臣服,怎能不叫部众们心怒放,与有荣焉呢?
而在此时此刻的盛乐城北,拓跋禄官正在领着拓跋猗卢等鲜卑首领告祭天地,同时,为了进一步拉拢和掌控宇文鲜卑,他将自己的长女拓跋罗气嫁给了宇文逊昵延,也以此来彰显自己鲜卑正统的地位。
方才冯御依稀看到的场景,其实就是鲜卑人的婚礼。鲜卑人的习俗不同于中原,他们习惯于春夏之交时,在河水边召开大会,大家搭起穹庐,烤炙牛羊,煮熬酪浆,而后让部族内的男男女女在宴会上结识。相互倾慕的就在一起饮宴用餐,晚上就在穹庐内交合,如此就算是成婚了。
当然,作为婚宴主角的拓跋罗气与宇文逊昵延都吸收了华夏礼仪,如今是在大众的见证下,向双方的家长行礼跪拜。礼成之时,数百骑兵聚集在周遭,各跨骏马,搭弓矢,将箭射向六方,以此祈祷上天神灵的祝福。
冯御得知详情后,心中更是感慨,又情不自禁涌出几分担忧:同样是遭遇了部下的叛乱,拓跋鲜卑现在连战连胜,开疆拓土,反观关中战事,晋军明明占据优势,竟然被齐万年接连击败,损失已不下六万士卒。
再联想到齐万年的战绩,冯御扪心自问:胡人的国运正在上升,晋人的国运正在跌落,怎会如此?
但不管怎么说,得知到拓跋猗卢和拓跋禄官都在盛乐,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若想找人求得援兵,正是最好的时机。
只是鲜卑人真会应允吗?
抱着这样的疑问,他们在盛乐城落脚,按照此前的计划,向鲜卑王庭投出名牒,而后就是等待了。泥阳守军的命运,自此决定于拓跋猗卢何时会召见他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