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什么似的,他补充了一句:“相悦就很好,努力,成绩还很好。主要就是聪明,一点就透。”
聪明、一点就透……理科老师口中的谬赞让我受宠若惊,我矜持地笑了笑,低头没接话。
平心而论我算不上聪明,很多时候理科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满满一大片的解题步骤,我都听不懂,但是会一字不落的把黑板内容搬到笔记本上,回家后再慢慢地思考。
师大附中的生活节奏很快,教室、食堂、家——三点一线的生活仿佛把空气都凝固到流动缓慢,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无数个中午我匆匆在食堂扒几口饭,挤出乌压压的蓝白相间的校服的人群,望天空的时候,天上的云仿佛都是静止的。
老师们讲课的节奏也很快。很多个晚自习,我还在前几道题里愣神,老师就已经把半张卷子全部讲完了,然后翻篇,底下就传来了哗啦啦的试卷翻页的声音,再以相同的速度,思考题之前的题目就全部讲完了。
小说里主人公出场都自带光环,压轴大题也一样。每次讲到理科卷子最后一题,老师都会半分钟的停顿,教室里陷入课堂纪律很差时老师停下来打算整顿纪律前的沉默,那半分钟的停顿常让我怀疑老师是不是发现谁在底下走神开小差,又或者我们寥寥无几的回应声下沉闷的气氛让他决定叫同学回答问题。
“下面找个同学来讲一下这道题”或者“第一个同学开始,走一圈”又或“这节课做一个随堂小测”诸如此类的话,可能是每个学渣学生时代的噩梦,尤其在时间充裕的晚自习,老师讲完一道题,敲着黑板问“听懂了没有”底下却基本没有回应时,常常会不耐烦地让学生讲剩下的题,或是干脆收起练习册,直接发张卷子,下课收。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底下不约而同的传来纸张窸窸窣窣翻页的声音,或是之前根本没听课,匆忙问同桌讲到哪了,或是没写作业,数着人数和题数看自己要讲哪题,或是在桌子底下翻从学长学姐那里淘来的习题答案,翻看题目详解……
很多次我刚抬头就看见老师转身把黑板上的板书全部擦掉,开始写压轴题的解答过程。
每次我都想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在课堂上学会这道题,可是每次都随着步骤越来越繁琐,思绪越来越混乱。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叹了口气,开始专心抄板书。每当这种时刻,我都会想起苏吟蘅给我讲题时的耐心,淡淡的樱花香味,如沐春风的笑容,整齐好看的笔迹划在草稿纸上窸窸窣窣的摩擦声。
“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书山有路勤为径”等句子伴随了我们的成长,老师们也常常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努力学习——可是对于有些学生,仿佛不管再努力,成绩的提升效果也很微小。
李晓晨是我在这个班留意时间最长的人,不管过了多长时间,不管之后的我学习成绩有多么名列前茅,我都一直记得,第一次月考,我是三班的倒数第一,尴尬、自卑、被退学的胆战心惊……许许多多负面情绪几乎将我埋没,那种孤立无援的情绪吞噬着我,甚至在高考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晚上偶尔还会梦见我面对一张完全不会做的卷子,大片大片的空白仿佛在嘲笑着我的愚笨和无能,被惊醒后发觉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毕业了的心有余悸……
苏吟蘅的学习方法很有效,解题的思路条理还有逻辑都很清晰,在他的帮助下,很多之前完全没有头绪的题型渐渐有了感觉,原本一团乱麻的数理化大题慢慢地可以独立完成,一步一步按照模板和题目条件分布解答完毕。触类旁通下我的理科成绩提高得很快,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和动力。
而李晓晨是那次考试的倒数第二。
现在我稳居班级前五,可是她依旧常驻倒数第二。
有时候我会有很消极的想法,如果没有苏吟蘅,是不是我也会一直像她一样,读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却考别人一半不到的分数。顶着巨大的质疑和无数嘲笑的目光,艰辛无比的孤军奋战。今昔对比会给我带来卑劣的心理安慰。我知道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对她,总有几分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同情和怜悯。
一个班里的学生可分为四类:成绩好且人缘好,成绩好但是人缘不好,成绩不好人缘好,成绩不好人缘也不好。不论成绩,如果处于前三类中的任何一类,都可以和班里同学玩得很好,保证每天上学都是轻松愉快的心情,或是为了知识,或是为了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