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结束,肃宗单独留杨铣在宫中,继续交流陇右的御敌之策。
李豫和李柔芸告退,李豫亲自送妹妹回府。
两人在宫内的道上漫步,顺便提起了杨铣。
李豫道:“三娘以后要多加管束妹夫才是,上次在洛阳的大营里,妹夫竟然口出悖逆之言。为兄听见不打紧,若是旁人听见妹夫又要惹麻烦。”
“若非阿兄是自己人,二郎也不会当着阿兄的面,说出那样的话。”李柔芸轻巧的遮掩过去,顺便转移话题:“二郎是在父亲面前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是无法自处。”
“何出此言?”李豫问道。
“二郎是父亲的得力大将,又是父亲的驸马,还是阿兄的亲妹夫,杨国忠的族兄弟。几层关系盘根错节,导致父亲对二郎总是猜忌大于信任,累次大功过后总是要闲置一段时间。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二郎常因此心怀忧惧。”
“哎!此事的确是叫妹夫挺为难。不过妹妹还是要劝妹夫在父亲面前恭敬一些才好,千万别轻易触怒父亲。”
“这个是自然。”
李豫和李柔芸出宫,李豫亲自护送李柔芸前往杨府。
杨铣则待在宫里,直到子时才回府。
次日一早,杨铣身着朝服入宫觐见肃宗。被肃宗正式任命为陇右节度使兼陇右支度、经略、营田等使。假节钺,命遇事可权宜行事。
杨铣再三跪拜,接过兵符、节钺。
此时的陇右情况很是危急,吐蕃军自夺下实力最强的鄯州和廊州后,有入侵河州和兰州的迹象,并且细作来报,吐蕃军已经在集结部队。但陇右兵马大多数被调到前线,准备收复邺郡。
陇右兵力空虚,形势严峻。
杨铣在得到任命的敕书后,立刻动身前往兰州的州府金城郡。同时命人送信给自己的挚友,时任临洮军副使的李晟。以旧日友情和兵马使的职务,希望能延揽其入幕。
李晟接到信后,立刻动身。
两人在同年五月初,在金城郡汇合。
杨铣是先到金城郡,面对着兵微将寡的局面,真是一筹莫展。当手触碰着兵符印信,心中却又泛起别样的波澜。杨铣想起了昔日的主帅王忠嗣和哥舒翰,昔日的大唐何等威风,帐下人才济济,又是何等的盛况。
如今物非人非,想要寻找当年的影子却不能够。
杨铣正在伤感之时,李晟来了。
杨铣出城迎接老友,两人都不禁一番感慨。不过国事艰难,也就省去不必要的寒暄和问候,直接切入主题。
“良器兄,此番陛下命我添居陇右节度使之职,是为了抵御吐蕃。我固知陇右兵微将寡,不足以同吐蕃军抗衡,不知良器兄有良策否?”杨铣直接问李晟。
“杨节度勿忧,我有一良策可破吐蕃。”李晟镇定从容的回道,“吐蕃军看似彪悍,其实主要是奴隶主驱使着奴隶作战。将军可交战的时候,用劲弩专门射杀奴隶主。如此一来,则吐蕃军必然阵脚大乱。”
杨铣深以为然。
在金城郡期间,杨铣一面召集并整顿兵马,一面派出各种细作查探吐蕃军的动向。针对吐蕃军的长矛的特点,杨铣再度组建起陌刀队,亲自传授陌刀的各种用法。
六月初,吐蕃军自鄯州城和廊州城而出,沿着湟水一路往东,企图夺取金城郡。
杨铣一面命李晟埋伏兵在金城郡以南,一面紧闭城门少插旌旗,做出城池很虚弱的样子。
吐蕃军不疑有诈,全力攻打金城郡。
杨铣将投石车放在城楼上,砸对方的土山,又布置劲弩专门射杀那些吐蕃的奴隶主。
吐蕃军士气稍微低落,杨铣放出信号。
李晟冲锋在前,率领伏兵一起杀出,猛攻吐蕃军。杨铣也亲自领兵,率领城内士兵内外夹击吐蕃军。
吐蕃登时阵脚大乱,不断的往后撤。杨铣一路追击,一直追到兰州边界才算作罢。此后又故意放过俘虏里的奴隶,只杀奴隶主。
杨铣第一次打退吐蕃军,但杨铣并不满意。他要的是收复陇右失地,重新巩固昔日的陇右防线。
“我军虽然大胜,但是兵微将寡,不宜冒然进攻,仍需固守现有疆界徐徐图之,才是上策。”李晟劝诫道。
“良器兄之言甚善,我也要趁此良机,研究出对付吐蕃军的方法。”杨铣一向从善如流,便暂缓收复陇右失地的举动。
杨铣要研究出一种新式武器,对付吐蕃。以前杨铣都在默默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大展身手的机会。这回他出任节度使,一切军机要务和粮草调拨等都归他决断,终于有机会实践。
这种新式武器,叫大炮。
唐代时期,火药的产生早在高宗年间已经运用成熟。只是用于爆竹,而且安全性很差。杨铣作为后来者,在父母的教导下自小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对于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