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往事(1 / 2)绿波行首页

雷晓波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不会轻易再做改变,即使回到家中,被母亲余慧珍软硬兼施相劝,甚至搬来晓波的亲朋好友,轮番上阵,依然没能改变雷晓波上军校的决定。

雷晓波的母亲余慧珍没上过学。雷晓波听他奶奶说,当年父亲从部队回来后,家里就开始张罗为他介绍对象。因为奶奶家里穷,加上孩子多,很多家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到雷家。为此,奶奶操碎了心。当时离奶奶老家不远的地方有座村落叫余家村,那里有个叫余克公的家族,也就是雷晓波后来的姥爷,因为家里生了三个女儿,一直被村里的人嘲笑,还常被人欺负。余克公为人正直,性格刚烈,经常因为村里人的奚落而愤恨不已,尽管后来,雷晓波的姥姥生了一个男孩,但毕竟因为家里女性多,男性少,那个年代不仅在耕田种地上吃亏,而且还要受很多人的歧视和冷落。

余克公那时就想,以后几个女儿出嫁时,一定要找个家里男人多的,当通过媒人了解附近雷家村有个大户家里男性人口多,也就是雷晓波的奶奶家,唯一不足的就是家里太穷,经常吃不饱饭。余克公却并不在意,只问了媒人一句话:对方家里的人品如何?媒人回答:忠厚老实。结果余克功二话没说,当即拍板将雷晓波的母亲和父亲亲事订了下来。

余克公当年的家里情况比雷晓波奶奶家稍微好些,最初这门亲事,雷晓波的姥姥死活不同意,生怕女儿嫁过去后吃不饱饭,跟着雷家受苦受累。可余克公主意已决,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的婚姻大多还是父母包办,一旦父母认定,一门亲事几乎八九不离十。

最后,余慧珍嫁到了雷家,陪着雷建国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当然,有时人生变化得太快,当雷建国接到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通知时,那段当年被父母包办的婚姻就出了些状况。这件事情也是雷晓波后来通过奶奶口中得知的,奶奶开玩笑地说,当年他的父亲差点做了陈世美,真那样的话估计就没他喽。

雷建国到省城医科大学上学时,刚刚和余慧珍结婚没多久。雷晓波后来常问母亲:如果父亲上大学先于定亲之前,她还能和父亲结婚吗?母亲笑着道:肯定没有他。

雷建国年轻时长相英俊,加上在部队当过兵,浑身上下透着英武阳刚之气。刚上大学时,就吸引了学校很多女性的目光。但雷建国还是有自己的原则,毕竟已经成了家,每天就是集中心思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一个出生于贫寒家庭的农村孩子,一旦有这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定会倍加珍惜。

那时城里的女孩相对农村的女孩思想要活跃的多,在雷建国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对他爱慕不已,主动坦露心扉向他表白,雷建国想都没想就干脆地回绝了。女孩刚开始有些沮丧,可当从别人口中打听到雷建国的妻子没有文化,是父母包办婚姻,尤其二人又是刚结婚没有孩子的时候,女孩重新向雷建国发起了攻势。

要说父亲,雷晓波还是打心底佩服的,雷建国平日不苟言笑,较为严肃,整个家族都有些怕他,平时做事极其有原则,一身正气,怎么看也不像是“陈世美”。奶奶告诉雷晓波,那件事父亲确实也有自己的过错。刚开始,父亲对女孩的追求无动于衷,但最后,女孩祭出一张王牌,让父亲的心里起了波澜。女孩是那所医科大学一名教授家的女儿,因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分到了西北的一个农场站里,在那里吃了不少苦,后来女孩的父亲通过关系找了人,提前把女儿从农场调回省城。碰巧的是,刚回到省城,和雷建国一样,赶上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政策,和雷建国分到了同一个班,而女孩的父亲正好是这个班的老师。

起初,这名教授坚决反对女儿追求雷建国,他知道雷建国有家室,何况学校优秀的男生多的是。但因为感觉亏欠孩子,又加上女儿的坚持,教授终于开始通过其他手段让雷建国转变想法。教授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是毕业后可以留在省城的大医院内工作;第二是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费用可以全部由他支持。

这两个条件对当时农村的孩子来说都是颇具诱惑的,尤其第一条,那个年代,能够从贫瘠的乡村跳出去,并走进大城市去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可据后来奶奶说,父亲当年并没有被第一条所打动,打动他的反而是第二条。

雷建国作为家中老大,自成人后,就将整个家族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在部队,每个月省吃俭用,将微薄的津贴寄予家用。在省城上学期间,自己舍不得吃,每个月即便饿着肚子,也要将学校发的补贴及粮票扣除相当一部分寄往家里,他知道,家里还有十几口人要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