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是指牌匾后面的那封吗?]
皇帝神色轻松不少, “你呀,想一出是一出,好好的日子不过, 又想着出海,我这里告诉你,不许, 朕不答应!”
宝音沉默看着他,继续追问,“你还秘密立下了别的诏书?”
不允许他敷衍过去。
“这个你别多问。”他叹息一声, “都说阎王叫你三更死, 谁敢留你到五更,我且只有九年寿数, 还不知能否避开死期, 一些事总得在生前安排好了。”
“这诏书只是预防走得匆忙。”
宝音盯着他没有说话, 事到如今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底牌。
“你猜我信不信?”
他眉头皱起来, “你真想出去?”
“想。”她果断道, “来人世一遭,我不想再困在宫里, 我想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 高耸的雪山, 绵延不绝的昆仑山, 我想看看这个被我亲手改造过的国家。”
他深吸一口气, “国外别去了,就在国内走一走,如今火车也方便,除了不通西藏,去哪里都行。”
为何不通西藏, 因为难度太大了。
云贵川修通铁路本来就很难,可修到西藏的难度还要高。
那边是高原,一山更比一山高,修铁路又不是沿着山道修,而是打通一座座山开隧道。
一座又一座,没完没了了一样,以目前科技水平修得人绝望。
还是得好修着,西藏不能丢,这是一条通天路,修到高原可不就是修到天上去?
这次宝音愿意退一步,不去海外,暂时在国境范围内溜达。
离开屋子后,她回头看了一眼,再收回眼神。
什么诏书,当她不知道吗?
她才不会认命。
皇后突然称病,所有人都不见,只有四皇子得以召见。
四皇子行礼后,宝音才指着椅子让他坐下。
“皇额娘身子状况如何,太医可有怎么说?”
宝音摇摇头,“我身子骨好着呢,只是想出宫走走。”
四皇子愣了一下,“您要出宫,去哪里?”
“还不知道呢,困在宫里接近三十年了,一转眼你们这些孩子都长大了,该去游览大好河山了,趁着腿脚还利索,多出去走走。”
四皇子意识到了什么,“汗阿玛同意了?”
宝音挑眉,“自然是同意了。”
“那儿臣陪着您。”
宝音神色自如,“不用你们跟着,选几个愿意跟着我游学的孩子们,男孩女孩都行,陪着我四处走走也开开眼界。”
四阿哥连忙举荐自己的儿女。
宝音压低声音,“不要大肆宣张,问问孩子们的意见,有愿意的就送过来,不愿意的不强求。”
大清如今看着如繁花一般,实际上敌视满人的人并不少。
因为满人前期杀的汉人太多了,这个血海深仇根本没办法缓解。
她是颁布了不少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皇帝也支持,可皇帝打心底就不相信汉人,抱着警惕,所以做事总打个折。
这些宝音不是不能理解,日本人在中国不也是偷感十足,怕挨打。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仇恨。
满清在后世被骂,也只是民间在骂,因为考虑到民族团结问题。
若这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官方那就直接开骂,骂自己人才更狠,后世骂大清那都是收着的。
宝音要是带着一群皇孙出去,身份暴露,不用想肯定会有志士扛着炸药过来。
连百年后都有人打到皇宫,就更不要说现在了。
过了两日,宝音身边多了不少皇孙,年纪小的被她退了回去,还是上学去吧。
她只留了五六个在身边,老大家的两个,太子妃的亲女还有老四家的大格格,还有一个是六皇子的长子几个十多岁的皇子。
准备行李,安排人手,忙活了半个月在四月初,她启程了。
北边的草原她看腻了,这次出门当然是往南走。
至于去哪里?
自然是回乡,这个时代的家乡。
上一世她是安徽人,只是在北京上学,谁不想看一看几百年前的故乡?
这次出行,她自己开车,官道修了水泥路,在原来的官道旁边,那原来的官道如今多是牛马在走,很少修缮,看起来坑坑洼洼。
进了河北,第一晚是在驿站入住。
然后就收到了京城过来的电报。
对此她只是摇摇头,某人的掌控欲已经到了难以言语的程度。
她不想说也不爱说,因为说不通,活这么大岁数了也改不了。
很多年前在她眼里,他是个积极吸收新知识新思想的青年,三十年过去,他已经变成一个控制欲强事事要掌控在手中的糟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