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1章 水利功成,盛景来临(1 / 2)穿越大明成为朱重八的兄弟朱重九首页

水利功成,盛景来临

李明屈指在墨玉扳指上敲出三长两短的节奏,这是他与松江卫约定的暗号。

檐角阴影里立即传来瓦片轻响,三个乔装成杂役的亲卫借着月色挪到廊柱后方。

他嗅着越发浓重的龙涎香,突然想起泉州商帮去年进献的"南海奇楠"里,分明掺着同样的腥甜气息。

"朱大人安好?"雕花门吱呀打开时,松江布商周世昌堆着满脸笑褶迎出来,腰间蹀躞带上缀着的和田玉佩与青金石佩相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身后八仙桌摆着整套鎏金银茶具,茶汤表面漂浮的油花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七彩光晕。

李明跨过门槛时特意用靴尖蹭了蹭门槛石,果然在紫檀木地板上留下道暗红痕迹——这是今早让工匠特制的赭石粉,遇桐油就会变色。

他瞥见周世昌的皂色锦靴不着痕迹地往茶桌下缩了缩,那处地板的纹路比别处浅三分。

"周老板连福建运来的紫竹宫灯都用上了,倒是比工部衙门还要气派。"李明状似无意地拂过灯罩,指腹在竹骨接缝处摸到细微的蜡封痕迹。

星火陶罐在袖中突然发烫,烫得他腕骨生疼,就像半年前在采石矶识破张士诚细作时那般灼热。

茶过三巡,当周世昌第四次提到"特批建材"时,李明突然将茶盏重重磕在黄花梨案几上。

鎏金盏托与桌面撞击的脆响中,三颗鸽卵大的东珠从周世昌袖袋滚落,在赭石粉勾勒的地板纹路上弹跳着,恰好停在昨夜暴雨渗水的裂缝处。

"泉州到应天要走二十日漕运,周老板这三日就运来三百根紫竹,莫不是学了缩地成寸的法术?"李明转动着扳指,月光透过窗棂在墨玉表面映出血管状纹路,恍若活物在缓缓蠕动。

他注意到屏风后有人影晃动,那人腰间佩剑的吞口形制,分明是陈友谅旧部偏爱的虎头纹。

周世昌脸上的笑容突然僵住,正要开口却被外头骤起的梆子声打断。

戌时的更鼓混着打铁花的叮当声,二十名扛着丈量竿的工匠恰在此时涌入院落,领头的老匠人手里捧着用火漆封存的工部原始图纸——那是李明三天前故意让书吏"遗失"在茅房边的。

"既然周老板说紫竹都是新料,不妨当场破开验看。"李明说话间已掀开灯罩,竹骨内壁密密麻麻的虫蛀孔洞在烛光下无所遁形。

他故意抬高声调:"这些被白蚁蛀过的陈料若是用在闸口,洪水来时..."

话音未落,屏风后突然寒光乍现。

沐春带着亲卫破窗而入的刹那,李明袖中星火陶罐迸出耀目火花,将藏在房梁上的五名弓弩手照得无所遁形。

那个试图从密道逃脱的账房先生,正巧踩中李明早先让工匠改造的翻板机关,怀里揣着的两本阴阳账册哗啦啦散落满地。

"多亏周老板送的扳指。"李明将墨玉对准月光,血管状纹路竟在青石地砖上投射出漕帮暗语的图谱,"这墨玉产自云南沐王府辖地,沐小将军昨日刚给我看过矿脉图——不知周老板的货船,是如何绕过沐家水军巡查的?"

当沐春的佩刀架在周世昌脖子上时,运河方向忽然传来隆隆炮响。

这是李明与沈万三约定的信号——三十艘满载合格建材的货船已趁着夜色入港,桅杆上悬挂的却是周家商队的旗号。

那些试图在码头闹事的地痞,早被混在力夫中的锦衣卫按倒在货箱之间。

七日后,当最后一段引水渠贯通时,宋讷捧着结霜的铜壶来寻李明。

老尚书的手在壶身某处凸起轻轻一按,暗格里滑出的密信盖着汝阳王的私印——原来那日屏风后的剑客,竟是扩廓帖木儿派来探查水利机要的探子。

"大人请看闸口。"工匠头目突然惊呼。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晨雾中渐次升起的七十二道水闸竟在霞光里拼出北斗七星图案,这是李明参照现代流体力学设计的防汛系统。

那些曾被征调农民抱怨的"无用沟壑",此刻正将春汛的激流化作绵密水网,灌溉着下游万亩刚播种的麦田。

暮色四合时,李明独坐在新筑的观澜亭中。

掌心的星火陶罐已冷却如常,他却望着石桌上那封来自凤阳的密报出神——朱元璋亲笔批红的奏折里,关于"擅调卫所兵"的质问朱砂未干,而夹层中沐英传来的消息显示,应天城某座王府昨夜抬出了三具裹着泉州苎麻的尸体。

晨雾未散时,十里八乡的百姓已挤满河堤。

老农颤巍巍捧起湿润的褐土,浑浊的泪珠砸在抽穗的麦苗上。

三个总角孩童赤脚奔过石砌的导流渠,脚丫溅起的水花里映着七十二道闸口的倒影,恍若银河坠落在人间。

"北斗镇山河!"不知是谁先喊出这句,声浪从观澜亭漫向新筑的堤坝。

穿短褐的力夫们将丈量竿倒插进土里,竿头系着的红绸带在春风中连成赤色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