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6章 青囊证道(1 / 2)药香伴仁心首页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落在百草堂的药柜前,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药监局的封条静静地贴在柜门上,在晨光中泛着一层冷冷的光泽,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阻隔了药材与外界的联系。然而,林婉儿并未因此退缩,她站在查封的附子柜前,毫不犹豫地将显微镜架在柜前,准备进行一场直接与科学对话的较量。

她的目光专注,手指灵巧地拿起镊子,夹起两片附子切片。她一片接着一片地放入显微镜下,其中一片来自江油道地田,另一片则是来自明德制药的调包样本。林婉儿深吸了一口气,屏气凝神,将切片调整到最佳视角。她知道,这一刻的对比,将决定她们是否能够揭开这场药材篡改的真相。

“各位请看。”她的声音响亮且清晰,仿佛一道命令,让整个实验室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她启动了实时影像传输系统,画面迅速切换到大屏幕上,显微镜下的图像立即被放大,细胞结构清晰可见,晶体的形态也一目了然。

“道地附子的草酸钙晶体呈菱形,而问题样本的晶体是针状!”林婉儿的话音刚落,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两种晶体的形态差异。道地附子的晶体排列成整齐的菱形,而明德制药的样本则呈现出散乱的针状结构。这一差异,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刃,轻易地切开了真相的面纱。

顾辰逸在一旁操作着投影设备,他的声音随之响起:“针状晶体是过量硫酸铵催生的特征,这正好解释了查封样本为何硫含量超标!”他的话如同一道闪电,直击案件的核心。硫酸铵,作为一种化肥中的成分,如果使用过量,将会导致晶体结构的异常,而这种异常正是明德制药调包样本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整个药材的处理方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天然种植,而是通过化学催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药材的产量和外观。

此时,实验室的大屏幕上突然弹出了一条条直播间的评论,弹幕如潮水般涌入,现场气氛瞬间变得热烈。某农业大学的教授留言道:“我们重复了实验,晶体差异确实存在!这项数据让我们对样本的真实性产生了深刻的质疑。”他的留言带着不可忽视的权威性,迅速引发了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林婉儿看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和逐渐增多的留言,心中泛起一阵激动。她知道,这一切的证据将足以在法庭上为她们赢得胜利。这不仅仅是对科学的验证,更是对真相的扞卫。她转头看向顾辰逸,眼中充满了坚定,“我们有了足够的证据,接下来就是为百草堂正名。”

实验室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药草和土壤的气息,文老穿着他的白大褂,缓缓走到培养箱前。他的枯瘦手指轻轻抚摸着噬毒蕈菌丝,那些白色的细丝在培养基上蠕动、扩展,仿佛正在进行着某种神秘的生长与变化。文老的眼中闪烁着智慧与经验的光芒,他深知这是一种古老药方中的秘密力量。

“按《永乐药典》记载,当以桑木灰水养之。”文老低声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思索与确认。这种古法虽然被许多人遗忘,但他深信其中的奥秘。助手站在一旁,迅速根据指示倒入特制的营养液,瓶口轻微发出咝咝声,液体流入培养瓶中,pH计紧随其后显示出液体的稳定性,数字最终稳定在6.8,这正是噬毒蕈菌株最适宜生长的酸碱度。

48小时后,实验室内的气氛逐渐紧张起来。文老再次走到LC-MS检测仪前,屏幕上开始出现新一轮的检测数据。随着每一项数据的加载,实验室内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毒素降解率:99.7%”,这一数据令人振奋,意味着噬毒蕈菌株在两天内几乎完全分解了所添加的人工毒素,降解效率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接下来的结果更加震撼:“代谢产物乌头多糖纯度:99.99%”,这种纯度几乎可以称得上完美,这证明了该菌株的代谢产物不仅极为纯净,而且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文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继续查看数据。

但最令人惊讶的,是一个意外的发现:“紫杉醇类似物抗癌活性:IC50=0.03μM(对标紫杉醇0.05μM)。”这个数据仿佛一道惊雷,打破了实验室的宁静。紫杉醇作为公认的抗癌药物,其IC50值小于0.05μM就已经显示出极高的抗癌活性,而这一菌株的代谢产物竟然展现出了接近紫杉醇的抗癌效果,并且其IC50值更低——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意味着噬毒蕈菌株可能拥有抗癌的巨大潜力。

就在这一切数据都还在吸引所有目光时,龙阿婆突然闯入实验室,打破了那份凝重的气氛。她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布袋上是一针一线精致的苗绣,透露着古老的乡土气息。龙阿婆走进实验室时,布袋微微晃动,透露出里面的内容。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笑意:“这是我们寨子祖传的‘地龙胆’,配合菌株能让解毒速度翻倍!”

文老和林婉儿互相对视,心中不由一惊。龙阿婆的地龙胆早已在苗族的传统医药中流传,被认为有着强大的解毒作用,而现在,她居然带来了这一宝贵的草药,与噬毒蕈菌株的结合,可能带来更为奇效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