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当代艺术馆的玻璃幕墙将十月的阳光折射成菱形光斑,林未央站在《东西德建筑遗产保护峰会》的鎏金指示牌前,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录音笔的金属滚轮。香槟色西装外套被中央空调吹起暗纹,露出内搭的真丝衬衫第三颗纽扣——那里缀着枚翡翠平安扣,正随着她调整话筒的动作撞击锁骨处的朱砂痣。
"林老师,云筑集团的顾总到了。"实习生小夏压低声音提醒,手中的GoPro镜头扫过展厅入口。林未央转头时,高定皮鞋踏在大理石地面的声响恰巧惊起廊柱间的回音,她看见那道身影穿过悬浮的全息建筑模型,深灰西装下摆掠过青铜浇筑的柏林墙残骸装置。
顾星辰在距离采访台三步处停住,左手整理袖扣的动作露出腕间烫伤疤痕。他的目光掠过林未央胸前的记者证,停留在她发间那支白玉雕木兰花簪:"《筑界》杂志的采访提纲里,似乎漏掉了关键问题。"德语发音带着慕尼黑口音,修长手指将企划书轻掷在铺着天鹅绒的圆桌上,惊起夹页间的鸢尾花标本。
林未央按下录音键的指尖微微发颤。七年前在美院画室,那个穿破洞牛仔裤的少年也是这样把建筑草图拍在她面前,颜料盘里的鸢尾紫溅上他腕间的石膏绷带。此刻艺术馆顶棚的射灯扫过男人领带夹,黑玛瑙表面德文"Unendlichkeit"的刻痕泛着冷光,她忽然想起昨夜在酒店翻到的财经报道——云筑集团并购案里消失的十七家建筑事务所。
"关于贵司在汉堡港改造项目中采用的模块化榫卯结构..."她翻开采访本,钢笔尖点在提前标注的《营造法式》引文旁,却见对方突然倾身靠近。檀香与雪松的气息裹挟着记忆汹涌而至,顾星辰的拇指按在她无名指根的淡金色戒痕上:"林记者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倒是让我想起慕尼黑美术学院某个哭花脸的留学生。"
落地窗外传来打桩机的轰鸣,林未央后退半步撞到全息投影仪。哥特式教堂的3D模型突然在他们之间升腾,飞扶肋与玫瑰窗的光影交错成牢笼。她看着顾星辰被数据流切割的侧脸,忽然记起2016年深秋的雨夜。那时她蜷缩在涂鸦斑驳的柏林墙残段下,穿铆钉皮衣的少年骑着哈雷摩托冲破雨幕,用沾着丙烯颜料的手帕擦去她脸上的泪痕。
"顾总认错人了。"翡翠耳坠在颈侧划出冷冽弧线,林未央将钢笔插回发髻。展厅另一侧传来玻璃碎裂的脆响,她趁机指向正在组装的斗拱模型:"这种改良后的燕尾榫,是否意味着云筑集团要放弃现代主义设计语言?"
顾星辰突然握住她执笔的右手,带着薄茧的指腹划过虎口旧伤。他的体温透过定制衬衫渗入她腕间动脉,如同七年前火灾现场滚烫的门把手。"这套榫卯结构的灵感..."他牵引她的指尖抚过图纸上的悬山顶剖面,"来自某个总在古籍里找答案的姑娘。"
采访本啪地掉落在地,露出扉页的星辰纹章火漆印。林未央俯身去捡时,顾星辰的百达翡丽表盘擦过她耳垂。低沉的德语在颅骨间共振:"你还在用星辰系列墨水?"她僵直着背脊,看见他西装内袋露出的派克笔——那是她二十岁生日时用奖学金买的礼物,笔夹处磕碰的痕迹与记忆严丝合缝。
"林老师!"小夏的惊呼打破僵局。众人围拢的展区中央,云筑集团的概念模型正在诡异自转。混凝土材质的双子塔模型缓缓裂开,露出核心处的琉璃宫殿。林未央认出那是慕尼黑美术学院被焚毁的东亚建筑资料馆复原图,屋檐下垂落的蓝丝带正随着机械运转轻轻飘动。
顾星辰的助理苏棠端着咖啡疾步走来,却在靠近全息投影时踉跄。美式咖啡泼洒在图纸上的瞬间,林未央看见鸢尾花瓣在褐色液体中舒展,逐渐显露出褪色的钢笔字迹——是她研究生论文里的批注。
"看来林记者对我的企划书情有独钟。"顾星辰抽出手帕擦拭图纸,袖口翻折处露出截银色手链。林未央瞳孔骤缩,那是她用建筑系淘汰的黄铜管线改造的,每节管身都刻着《上林赋》的片段。此刻金属表面新增的划痕组成德文单词"vergissmeinnicht"(勿忘我),在射灯下泛着幽蓝光泽。
峰会主持人的声音透过广播响起:"请媒体移步B厅观看沉浸式展览。"林未央合上采访本站起身,发簪却勾住了顾星辰的领带夹。黑玛瑙坠落的瞬间,她本能地伸手去接,指尖触到他喉结处的旧伤——那是火灾时被坠落的横梁划出的疤痕。
人群突然发出惊叹。穹顶的LED屏开始播放云筑集团宣传片,当画面切换到上海陆家嘴的星空艺术馆时,林未央看见自己设计的古琴台出现在旋转楼梯尽头。那是他们分手前最后合作的项目,此刻却被标注为顾星辰独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