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徐巿[fu?]说道:“海上神山中有仙药,但是海中常有大鲛鱼兴风作浪,我们难以到达神山,所以没有求得仙药。希望皇帝能派遣技艺高超的弓箭手和我一同去,射死大鲛鱼,就可到达神山,求得药来。”
一番话说得,在情在理,就像是全然发自肺腑。
在秦始皇看来,方士徐巿[fu?]并非得了好处却不做事的人,他必然多次出海探寻,为“大鲛鱼”所苦,所以,才需要一支“善射”的武装力量。
九年,风吹日晒,人都黑瘦。看着像个言语质朴的渔民或者农民,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不愿意相信,耗费六年甚至于九年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他长这么大,还没有人敢这么欺骗他。
当天夜里,秦始皇梦见自己与“海神”搏斗。
秦始皇做梦梦到和一个人形的海神作战,醒来之后便问占梦博士,博士回答说:“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海中的恶神会化作大鱼蛟龙,一定要将其除掉,才能迎来好神。
秦始皇求药心切,于是,从军队中挑选射箭能手,让方士徐巿再度带领船队出海,但终究没有寻到仙药。
一说,秦始皇亲自乘船出海,诛杀海中恶神。
船队巡视到荣成山,没有发现水神的踪迹。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了一条巨鱼,人们将其射杀。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也许是,鲸。《太平御览》中记载:
“鱼死,膏流九顷”。膏,脂肪含量,鱼的肥肉分割出九顷地。
那,是鲸鱼,不是鲨鱼。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早在商朝时期,就出现了鲸鱼骨头。这就意味着从这个时候开始,祖先们就已经掌握了猎捕鲸的方法。
更别提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可以摧毁大型目标的巨型弓弩,是可以射杀海里的鲸鱼。
等到了之罘山附近,秦始皇果然看到了一只像山一样大的大鱼。他认为这就是那梦中的海神,愤怒的他亲自使用连弩,将大鱼给射杀在海中。
大鱼死后,秦始皇等人便在海西县登陆,身后自然有人拖着山一样大的大鱼登陆。
海西县及附近百姓哗然且轰动,奔走相告,赶来看他们分割鱼肉。而徐巿则带着众多进献之物,前往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再也没有回来。
秦始皇在完成了“弑神”的壮举之后,很快就病倒了,至死也没能等来仙药。但他坚信,他弑杀了海中恶神,为民除害。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留在历史里的最后回眸是张弓搭箭,于惊涛骇浪的御船船头,一箭弑杀海神。
是为“人皇弑神”的“人定胜天”思想。而始皇帝豪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从秦始皇杀“海神”的这一段《史记》记载,至唐时洛阳杨氏女学里女学子们就联想到了秦始皇陵中的“人鱼烛”。据《水经注·渭水下》记载:
秦始皇陵中“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她们于午后清谈时,凑在窗下,或者点燃一盏灯,仔细观察灯油,或者翻阅书舍藏书,逐字逐句地校对。
“人鱼膏的灯烛,就是始于始皇帝最后于之罘山附近,射杀的一只像山一样大的大鱼。”
而这种人鱼烛燃烧时使用的人鱼膏,隋唐时期的学者推断,十有八九便是由秦始皇射杀的大鱼那里而来。
现在的人们发现鲸鱼脂肪的确能够燃烧很久,且无色无味,符合历史文献记载的人鱼膏的特性。
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
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要养的话,大概也是从上林苑等宫里用地向名“寺”的官府学院转移,再至两京的民间。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于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汉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蜜蜡制作蜡烛工艺和人工饲养蜂蜜因此传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