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1-17】洛阳争夺战(1 / 2)武则天传奇首页

唐武德三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一战擒双王”,逼降洛阳城里的王世充。

唐军入驻东都洛阳。

洛阳“和平解放”,唐军便也接管了诸如洛阳的皇城、官署乃至白马寺等地。而能够“和平解放”进皇城的军队,从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白马寺里的杨氏也是后来知道。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弑杀隋炀帝,另立秦王杨浩为皇帝,自任大丞相,并以杨恭仁为吏部尚书。

宇文化及簇拥皇帝杨浩回洛阳,却被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半路拦截,斗得两败俱伤。

不久,杨恭仁随宇文化及逃至河北,驻守于魏县。

当时,唐高祖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魏州总管元宝藏归附唐朝,并捕获杨恭仁,将他送往长安。

唐高祖与杨恭仁乃是旧交,对他非常礼遇,任命其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当时,唐朝初定河西。杨恭仁因熟悉西北军情,被拜为凉州总管。他抚慰西北,使得葱岭以东的各部落倾心归附唐朝。

唐高祖遂任命杨恭仁为宰相,授为纳言(后改称侍中),仍领凉州总管。

后来,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赐婚,将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的杨氏许配于他。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应国公武士彠娶杨氏为妻,并于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生下长女武顺,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次女武栩,还有生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武三娘子,武氏。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自小耳濡目染的次女武栩,时年不过四五岁,还不解其意,就已经能够将经文默诵至过目不忘。

说起来,也是个有慧根的。而在《金刚经》的开头署名处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是什么意思呢。

带着这个疑问,武栩将整部《金刚经》都抄录,也背诵下来,囫囵吞枣。

后来,武栩便也听她母亲杨氏提过一句。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月,李世民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

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

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

事实上,于此贞观初年,“道州县”的唐三级行政区划,已经初现端倪。

其中,山南道,包含今湖北大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终南以南,河南北岭以南,四川剑阁以东大江以南之地。而武士彠任职的利州,在四川剑阁以东大江以南之地,属山南道。利州之名,源于西魏大将军尉迟迥袭取西益州,西克成都,取“顺利”之意而命名为利州。

唐贞观伊始,诸道每年派遣使者至京师朝觐皇帝并谒见宰相报告政务及岁计出入,称为朝集使。朝集使在参加朝会时可向皇帝提建议。而武士彠则是从京城长安履职地方。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武士彠出任利州都督,原是要带着夫人杨氏同行。

武家三姐妹自然跟着母亲杨氏,虽然,武士彠与杨氏的第三个女儿武三娘子还在襁褓之中。病逝的相里氏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奭则留在了西京长安。

启程之前,夫人杨氏遂又带着三个女儿前往曾礼佛数年的洛阳白马寺还愿。

她们登上马车。自长安京里出发。

唐朝长安到洛阳的主要路线是通过官道,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和骑马,还有马车。

隋唐时期,从西京长安到东都洛阳的道路是当时最重要的道路之一,被称为“两京道”或“长安-洛阳道”。这条道路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也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具体的路线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路段:

长安—渭南道:从长安出发,经过渭南,继续向东南方向前进。

长安—华山道:经过华山,继续向东南方向前进。

长安—洛阳道:直接通往洛阳,是当时最为繁忙的线路之一。这条路线不仅连接了长安和洛阳两个重要的政治中心,还途经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和景点,如华山、潼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