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1-16】弘农杨氏观王房(1 / 2)武则天传奇首页

杨士达女杨氏,因祖母广平国太妃兰胜蛮抱养而成广平国公主,遂也有机缘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以科举之“明经取士”,第一名的成绩,封官鸿胪寺少卿,从四品上。而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弘农杨氏观王房因观德王杨雄和遂宁公杨达,死于征战辽东,葬礼隆重,身后加恩。

恩泽同朝为官的杨士达女,杨氏。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氏升任鸿胪寺卿,官从三品上。九寺之鸿胪寺,而杨氏是隋朝第一位女九寺,也是第一位女性三品大员。

在古代,大员一般是指那些手握实权的官员。按照《后唐书》的记载,“正三品”的官职属于“堂上官”。也就是说,这些人主要在大堂之上处理一些重要的公务,比如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等,都是属于这个级别。也可以理解为“中央官员”。而“九寺五监”的正“卿”,官三品,同为“中央官员”。

话说,杨恭仁的父亲杨雄,是隋文帝杨坚族子。北周时期,官至上柱国。而杨氏的父亲杨士达,是杨雄三弟,他们都是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而杨氏和杨恭仁遂为堂兄妹。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作为功臣之子,杨恭仁被授仪同大将军,封爵武阳县开国公。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恭仁成为皇族远亲,进拜成安郡开国公,加授左宗卫车骑将军。

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杨恭仁出任甘州刺史。他施政宽和,使得治下胡汉百姓各安其所,深得边民之心。隋文帝非常赞赏,对杨雄道:“这不单单是朕任用得人,也是你教子有方所致。”

是年末,杨恭仁被征召回朝,担任宗正少卿。

宗正少卿,古代官名。隋、唐、五代为宗正寺次官,亦称“宗正寺少卿”,通判本寺事务。隋初置一员,正四品上;炀帝增为二员,从四品。唐初一员,后增为二员,从四品上。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恭仁调任工部侍郎,次年又改任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古代官名,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在吏部仅次于尚书。

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

其中,吏部:又称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户部:又称地官,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

礼部:又称春官,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

兵部:又称夏官,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务;

刑部:又称秋官,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

工部:又称冬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各部的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而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恭仁由工部侍郎改任吏部侍郎,看似改任实则升迁。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恭仁改任谒者大夫。

谒者大夫,古代官名。隋代谒者台长官,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一员,从四品,五年改为正四品,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驾出,对御史引驾。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

而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隋炀帝特命杨恭仁负责征讨事宜。和杨恭仁一样,杨玄感也出身弘农杨氏,华阴人。

杨恭仁在破陵大败叛军,随后又与屈突通追击至阌乡,擒获杨玄感、杨积善兄弟,因功进授正议大夫。

正议大夫,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代为文官第六阶,正四品上。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当时,裴蕴与苏威、宇文述、裴矩、虞世基共掌朝政,排斥异己。

杨恭仁因出身宗室,素来廉正,遭到他们的排挤,被外放为河南道大使,负责“讨捕盗贼”。他行至谯郡,被朱粲所部义军击败,不敢回东都洛阳复命,只得逃往江都。

身在洛阳的杨氏,同朝为官,受此牵连,以至免官。而她免官后,却也离不了东都洛阳,更不用说,前往江都,或者说,回老家华阴“赋闲”。他们弘农杨氏军中的人被外放为河南道大使负责“讨捕盗贼”的杨恭仁带走,也是事实。

至此,一去不复还。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弑杀隋炀帝,另立秦王杨浩为皇帝,自任大丞相,并以杨恭仁为吏部尚书。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乱,隋炀帝被弑。五月,炀帝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越王杨侗于是作为皇位继承人被拥立为皇帝,年号皇泰,史称皇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