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来到南京,首先跟郑和碰了碰头。
两人又是好久未见,自然是好生寒暄了一番,叙了叙旧。
郑和也收到了朱瞻基给他的圣旨,让他做好再次下西洋的准备。
“郑公身体可好?下西洋可要远航万里,我怕你……”赵辉关心道,印象中,他记得郑和就是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去世的。
郑和摆摆手道:“老骨头了,熬一熬,我撑得住,只要国公给我筹钱,把宝船修修造造,我就给皇上再下一趟西洋。”
郑和有些疲惫地往后倚在太师椅上,叹道:“我老了,跑完这一趟,我就该告老了,该让后生们上了。”
这一刻赵辉有些同情郑和,他小时候就被明军抓去阉割,送进宫里当太监,机缘巧合之下,就开始率领远洋水师下海,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七次远洋的壮举,直到死在了海路之上。
他每次下西洋,三四百条船,搭载两三万人的士兵,最远航行至北非,这个规模一直到现代,中国海军可还没有打破呢。
“修造宝船,最少要多少钱?”赵辉问郑和。
郑和很快给出了一个大概:“最少最少十五万两银子。”
赵辉想了想道:“凭我的人脉,东平西凑,可以筹到五万两银子,剩余的,得想办法找人筹集。”
郑和道:“我也能筹到两三万两,算下来,最少还有七八万两的缺口。找谁去凑呢?”
赵辉笑问:“江南哪些人最富?”
郑和:“那还用说,自然是那帮子海商了。”郑和愣了神,“国公爷找他们借款?可我们官商下西洋,势必挡他们财路啊,他们愿意借么?再说,大明朝还从没有过官家找民家借钱的呢?”
赵辉笑道:“怎么没有?太祖皇帝就问沈万三借钱修的南京城墙。”
郑和眉头都皱了起来,幽幽道:“然后沈万三就被太祖发配云南了。”
赵辉顿时无语,“是吗?还有这么个事?”
赵辉心说怪不得商人不愿意缴商税,敢情从根子上就对大明皇帝失去了信任。
真是令人头秃!
赵辉用手指在茶几上敲了敲,想到了一个人。
便道:“我有个人选,他应该能帮我们。”
赵辉说的人是杨稷。
自从杨稷去过东洋后,便开始涉足海上生意,赵辉和赵辉背后的朱瞻基其实在他这里也都有干股。
而且杨稷长居江南,和南方士绅、沿海海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杨士奇的儿子,却没有一官半职,实在是太适合当这个牵线红娘了。
郑和有点搞不懂,奇道:“按道理,杨阁老和您不对付啊,他的公子怎么会跟您……”
赵辉呲牙笑道:“我当驸马之前,跟杨士奇关系还不错,我跟杨稷也曾是‘同道中人’。”
郑和没理解“同道中人”的内涵,只以为他和杨稷差不多都是花花公子。
郑和也兴奋了起来:“这就好办了,有杨阁老的公子出马,江南的富商怎么也得给点面子。”
苏州,阊门外,浙江会馆。
杨稷站在会馆仪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每一个到来的商人。他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琴棋书画,老爹又是内阁大佬,这种迎来送往自然是得心应手。
“王二爷,好久不见!”杨稷对王觉拱手笑道,“今日特备薄酒,多谢赏光。”
王觉是浙江大海商王家的二公子,他哥王昌在家坐镇,他王觉便帮着家里跑东跑西,迎来送往,算是个跑业务的“商务总监”。
王觉连忙还礼:“杨公子客气了,能得您相邀,实在是荣幸之至。”
会馆内,早已摆好了宴席。桌上摆满了精致的江南菜肴,还有一坛坛上好的绍兴黄酒。
戏台上,苏州最有名的昆曲班子金府班正在准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