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3章 高峰(1 / 2)明末风云:乱世殇歌首页

料峭的寒风依旧凛冽,而彼时的华夏大地,局势却如熊熊烈火般焦灼。

陈奇瑜,这位肩负五省军务总督重任的明朝官员,带着几分踌躇满志,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陈奇瑜以五省军务总督的身份,手持朝廷赋予的大权,开始了他镇压农民起义的征程。

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却也满怀建功立业的渴望。首当其冲的,便是檄调各路官军。一时间,军令如箭,飞传四方。河南、山西、湖广等地的官军,接到命令后,纷纷整军出发。

他们有的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长枪利刃;有的则驾驭着矫健的战马,马蹄声在大地上回荡。这些官军从四面八方赶来,向着河南陕州(今陕县)汇聚,犹如百川归海。

陕州,这座地处中原要冲的城市,一时间成为了官军的集结地。

城中街道上,士兵们来来往往,营帐连绵不绝。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士兵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陈奇瑜在城中设立了总督府,他每日忙碌于调兵遣将,查看地图,制定作战计划。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待各路官军齐集陕州后,陈奇瑜一声令下,大军移师南下。浩浩荡荡的官军队伍,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向着湖广均州、竹山一带进发。

均州、竹山,此时正是起义军活跃的区域。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起义军,在这里与当地百姓紧密相连,他们劫富济贫,开仓放粮,深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然而,官军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平静。陈奇瑜率领的官军,凭借着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对起义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官军的炮火轰鸣,炸得地面尘土飞扬;起义军则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与官军展开殊死搏斗。

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时而在山林中设下埋伏,时而利用河流的险要阻击官军。

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受到官军的压迫,陷入了困境。面对官军的强大攻势,他们深知硬拼并非良策。

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向西进入陕西。陕西,这片土地对于起义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里是起义的发源地,百姓们对起义军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陕西地形复杂,山川纵横,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有利于起义军的生存和发展。

于是,起义军在夜色的掩护下,开始了艰难的转移。他们带着沉重的装备和物资,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着陕西进发。

一路上,他们要穿越茂密的森林,渡过湍急的河流,还要时刻警惕官军的追击。士兵们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陈奇瑜由于在河南、湖广地区打了几次胜仗,又见义军纷纷向陕西、四川转移,不禁神气起来。

几场胜利让他的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自负,他开始觉得起义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当他得到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转移到陕西的消息以后,心中燃起了一股强烈的欲望——打算一举消灭这股农民武装。

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自己率领官军紧紧尾随,就能将起义军逼入绝境。

于是,陈奇瑜毫不犹豫地率领官军,向着陕西追去。他的军队在行军途中,士气高昂。

士兵们想着即将到来的胜利,心中充满了期待。

然而,陈奇瑜并没有意识到,他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更加艰难的挑战。陕西的地形远比河南、湖广复杂。

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道路崎岖难行。官军的大规模部队在这样的地形中行进,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