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章 突进(1 / 2)明末风云:乱世殇歌首页

另一路起义军,囊括高迎祥、李自成、马守应、张献忠等部,如一股汹涌的洪流,浩浩荡荡地涌入了卢氏山区。

卢氏山区,“崇山造天,牙踞趾错”,巍峨的山峦高耸入云,仿佛是大地向苍穹伸出的巨擘,峰峦交错,地势险要至极。

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山谷幽深,道路崎岖难行,构成了一幅易守难攻的天然画卷。

在这片山区之中,原本就生活着一群特殊的民众。他们因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奈之下,只能违抗朝廷的禁令,私自开矿维持生计。

在反动统治者的眼中,这些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百姓,被无情地斥为“矿盗”。他们在黑暗中默默承受着来自官府的压迫与歧视,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当起义军的身影出现在卢氏山区时,犹如一道曙光划破了这片黑暗的天空。

这些长期被压迫的矿徒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他们毫不犹豫地积极响应,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

他们熟悉这片山区的每一条小路,每一处山谷,每一个山洞。这些宝贵的地理知识,成为了起义军的有力武器。

他们主动充当向导,引领着起义军沿着山间那些隐蔽的小路,悄然前行。

起义军在矿徒向导的带领下,如同一群灵动的猎豹,在山林间穿梭。他们悄无声息地直抵内乡,这一行动犹如神兵天降,让明朝的地方官员们猝不及防。

内乡,这座宁静的小城,在起义军的突然到来下,瞬间陷入了慌乱。

城内的守军,平日里养尊处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起义军轻松地突破了内乡的防线,继续他们的征程。

随后,起义军经邓州、淅水南下,向着湖广的郧阳、襄阳地区进发。崇祯六年十二月下旬到七年正月这段时间,成为了明朝地方统治的噩梦。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破郧西、上津、房县、保康诸县。他们的行动“捷若风雨之至”,速度之快,让明朝的军队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每一座被攻克的县城,都像是明朝统治链条上断裂的一环,使得整个中原腹心地区的防御体系逐渐瓦解。

郧西,这座位于湖广边陲的小城,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城门很快被攻破。城内的百姓,长期受到明朝官府的欺压,对起义军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他们纷纷打开家门,迎接起义军的进城。

起义军进城后,秋毫无犯,他们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百姓,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许多百姓主动加入起义军的队伍,为他们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

上津,同样未能抵挡起义军的进攻。这座小城的守军,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纷纷弃城逃窜。

起义军顺利占领上津后,继续向房县进发。房县,地势险要,是明朝在湖广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然而,起义军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成功突破了房县的防线。

他们在城内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将明军全部歼灭,占领了这座重要的县城。

保康,也在起义军的凌厉攻势下沦陷。起义军的胜利,让明朝的郧阳抚治蒋允仪彻底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他“束手无策,上书请死而已”。蒋允仪,这位曾经在官场上风光无限的官员,面对起义军的强大力量,却显得如此无力。

他的军队在起义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他的防御策略被起义军一一破解。他眼睁睁地看着起义军在自己的辖区内纵横驰骋,却毫无办法。

起义军的凌厉攻势,让明政府的中原腹心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

地方当局面对起义军的进攻,简直无法招架。明朝在中原地区的军事部署,原本是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和统治,然而,在起义军的突然打击下,这些部署显得如此脆弱。

明军的士兵们,平日里缺乏训练,战斗意志薄弱,面对起义军的勇猛进攻,他们纷纷退缩。

明朝的地方官员们,也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他们相互推诿责任,没有人愿意承担起抗击起义军的重任。

一些官员甚至为了自保,纷纷逃离自己的岗位。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在起义军的攻击下,土崩瓦解。

起义军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