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9章 理想(1 / 2)明末风云:乱世殇歌首页

起义军进入河南以后,局势陡然生变。彼时,横行狼、一斗谷、扫地王、满天星等八营部众,裹挟着十余万之众,浩浩荡荡西入武关。

这股力量犹如汹涌的洪流,一路奔涌,锐不可当。

“山阳、镇安、商南同日陷”,短短几字,却道尽了这一路的势如破竹。

三座城池在同一天落入起义军之手,其速度之快,令明朝的地方官员们猝不及防。

消息传至各地,朝野震动。对于明朝廷而言,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耳光,让他们意识到起义军已不再是当初那些可以轻易被剿灭的小股势力。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一消息却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多年来,他们饱受明朝腐朽统治的压迫,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繁重的劳役让他们苦不堪言。

如今起义军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许多贫苦百姓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使得起义军的规模愈发壮大。

武关,这座古老而又重要的关隘,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兴衰。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连接中原与关中地区的咽喉要道。

然而,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势下,却未能起到应有的防御作用。明朝在武关的守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进攻,显得惊慌失措。

平日里,他们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训练松弛,缺乏战斗意志。

当起义军如潮水般涌来时,他们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有的士兵甚至临阵脱逃,使得防线瞬间崩溃。

起义军顺利拿下武关后,士气大振。他们没有丝毫停歇,接着北上洛南,目标直指陕西首府西安。

西安,作为陕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一旦被起义军攻克,整个陕西地区将陷入巨大的混乱,明朝的统治根基也将受到严重动摇。

洪承畴,这位明朝的股肱之臣,时任三边总督,肩负着剿灭起义军的重任。

当他得知起义军向西安挺进的消息时,大为震惊。他深知西安的重要性,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连忙檄调合阳、韩城驻军迎头堵截。洪承畴深知时间紧迫,他亲自坐镇指挥,希望能够凭借着这些驻军的力量,挡住起义军的进攻。

合阳、韩城的驻军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集结部队,向指定地点进发。

然而,这些驻军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他们的装备参差不齐,士兵们的训练水平也相差甚远。

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实战经验。面对士气高昂、作战勇猛的起义军,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起义军在北上洛南的途中,遭遇了合阳、韩城驻军的拦截。一场激烈的战斗就此展开。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起义军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和顽强的斗志,向明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

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时而正面强攻,时而迂回包抄,让明军防不胜防。

明军虽然占据着有利的地形,但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陷入了被动。

他们的防线被起义军一次次突破,士兵们伤亡惨重。

一些将领见势不妙,开始动摇,甚至有了退缩的念头。洪承畴得知前线战况后,心急如焚。

他不断派人前往前线督战,严令士兵们坚守阵地,不得后退半步。

然而,局势并未如洪承畴所愿。起义军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成功突破了明军的防线。

他们继续向西安挺进,距离这座重要的城市越来越近。

洪承畴意识到,仅凭现有的兵力,已经无法阻止起义军的进攻。他必须想办法改变战局,否则西安将危在旦夕。

就在洪承畴焦头烂额之际,起义军却突然改变了战略方向。

他们意识到,继续向西安挺进,虽然有可能取得重大胜利,但也会面临着明朝大军的重重包围。

经过一番商议,起义军决定掉头南下。这一决策看似突然,实则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南下的起义军,犹如猛虎下山般,迅速展开行动。

于崇祯七年正月十五日,他们一举攻克洵阳、紫阳。这两座城市的防御相对薄弱,面对起义军的突然进攻,根本无力抵抗。

起义军进城后,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和支持。许多百姓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为他们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

紧接着,平利、白河也相继被攻克。起义军在这一地区如入无人之境,他们的势力迅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