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时间紧迫,楚岚的登基大典日益临近,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像是在给刘善的行动增加无形的压力。
在这一重要时刻,刘善需要迅速掌握大理寺的控制权,否则,一旦拖延时间过长,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
与此同时,方明理也并非毫无察觉,他开始暗中调动自己的资源反击,意图破坏刘善的计划。
他在大理寺内部安插的眼线不断向他传递着刘善的行动信息,他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心中暗暗懊悔自己可能低估了刘善的能力和决心。
为了应对刘善的反击,方明理一方面迅速加强了对大理寺的控制,利用自己多年来在大理寺积累的人脉和威望,对官吏们施加压力,试图让他们更加紧密地站在自己这一边。
他频繁召集心腹官吏开会,密谋对策,重新调整人员部署,将那些对自己忠诚度稍高的官吏安排到关键岗位,以确保大理寺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另一方面,方明理积极发动自己在朝堂内外的势力,试图寻找刘善的其他把柄,以便将他彻底打压下去。
他暗中派人调查刘善的过往经历,从沧州的琐事到禁卫军的任职细节,无一遗漏。
甚至不惜动用重金收买刘善身边的人,试图从他们口中获取任何可能对刘善不利的信息。
就在方明理紧锣密鼓布局的同时,刘善并未坐以待毙。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方明理的意图,并采取了相应对策。
他暗中联络了几个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的官吏,逐渐在大理寺内部形成了一个反对方明理的小团体。
在这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大理寺的气氛愈发紧张。
每一个官吏都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这危险的钢丝之上,生怕一不小心就卷入这场风暴的中心。
原本就庄严肃穆的大理寺,如今更是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之下,官吏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就被卷入是非之中。
而刘善和方明理之间的较量,也逐渐引起了朝中其他势力的关注。
他们或明或暗地观察着这场斗争的发展,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以便从中谋取自己的利益,朝堂之上的局势变得愈发微妙。
女帝楚岚虽然身处皇宫,但也对大理寺的局势有所耳闻,但她并未直接干预,而是选择相信刘善,期待他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冲破困境。
这也算是楚岚对刘善的最后一次考验。
不过,她也不是单纯地袖手旁观。
楚岚暗中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密切关注着大理寺的一举一动,确保局势不会失去控制,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在必要时给予刘善适当的支持,而又不引起朝堂的动荡。
几天后的清晨,辉煌的皇宫中,群臣聚集一堂。
女帝尚未现身,官吏们表面上谈笑自若,气氛和谐,彼此恭维,仿佛对朝廷外的争斗一无所知。
但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方明哲和闻杭清的目光在空中交汇,瞬间迸发出无形的火花。
方明哲面带微笑,但眼中却透着寒意:“闻相,近日大理寺的事情,您可曾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