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冷笑一声,说道:“他杨嗣昌要是有点眼力劲儿,就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我这病,不治也罢。让他看看,没有我左良玉,他能成什么气候!”
与此同时,杨嗣昌的营帐内,气氛同样紧张。杨嗣昌坐在案前,手中拿着左良玉的军报,眉头紧锁。他反复阅读,却始终看不出任何端倪。杨嗣昌心中暗自思量:“左良玉这是在故意拖延,还是真的病了?无论如何,我不能让他的态度影响整个战局。”
就在这时,杨嗣昌麾下的另一名援剿总兵陈洪范走进营帐。陈洪范是个老油条,平时善于在战场上游刃有余,但这次他却显得格外紧张。他一进门,就急切地对杨嗣昌说道:“大人,左良玉这摆烂的态度,实在让人担心。您这几天一直在催我出战,可现在到处都是硬仗,不是我这种捡漏高手能发挥的地方。更何况,我还埋了一颗大雷,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啊!”
杨嗣昌抬头看向陈洪范,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他深知陈洪范的为人,也知道他在战场上的确有一套。但此时此刻,形势已经容不得半点闪失。杨嗣昌沉声说道:“陈将军,我知道你有顾虑,但战局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左良玉那边我会再想办法,你先稳住军心,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战斗。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再出手不迟。”
陈洪范听后,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但仍不敢掉以轻心。他躬身答道:“多谢大人理解,末将一定尽力而为。但还请大人务必小心左良玉,他这摆烂的态度,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变故。”
杨嗣昌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他知道,要想稳住战局,必须尽快解决左良玉的问题。但眼下,他更需要的是陈洪范的配合和支持。
陈洪范离开营帐后,立刻召集了自己的部将,布置下一步的行动。他深知,左良玉的消极态度已经让整个战局变得扑朔迷离,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应对每一个挑战,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而在左良玉的营帐内,左良玉依然躺在床上,心中满是对杨嗣昌的不满和愤怒。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杨嗣昌付出代价,即使这意味着他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随着战局的发展,各方势力的博弈愈发激烈,谁也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战争的结局,将会决定许多人的命运。
---
当初和张献忠接头招抚的就是陈洪范。为了顺利招抚张献忠,陈洪范不惜将一枚东将军的印信赏给了张献忠。这枚印信象征着极高的权力,一旦东窗事发,陈洪范将无法在朝堂上立足,甚至可能面临严惩。因此,他对这件事一直讳莫如深,生怕有任何风吹草动。
陈洪范的营帐内,烛光昏黄,映照出他脸上复杂的表情。他坐在案前,手中握着那枚东将军的印信,心中充满了不安。他回忆起那次与张献忠的会面,张献忠的眼神中充满了贪婪和野心,这让陈洪范感到一阵寒意。他暗自思量:“张献忠此人狼子野心,早晚必成大患。但如今,我已经骑虎难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与此同时,惠登相重新造反的消息传到了陈洪范的耳中。无论是总理熊文灿,还是当时还在北京的杨嗣昌,都几次下令让陈洪范亲自前往惠登相的大营,监视惠登相的一举一动。然而,陈洪范早已被沈峻祥的事情吓破了胆,哪里还敢冒险。
陈洪范的副将李明见他愁眉不展,便上前劝道:“大人,惠登相此人虽然反复无常,但毕竟曾是您的旧部。您亲自去一趟,或许还能说服他归顺。”
陈洪范摇了摇头,苦笑道:“李明,你有所不知。惠登相此次造反,背后定有更大的图谋。我若亲自前往,只怕会落入他的圈套。况且,沈峻祥的事情至今未平,我怎能再冒这个险?”
李明听后,也不再多言,只是默默地退到一旁。陈洪范沉思片刻,最终决定派了二十几个手下到惠登相的大营,名义上是去监视,实际上却是让他们在那里“摸鱼”。这些手下个个都是老油条,他们到了惠登相的大营后,每天不是喝酒聊天,就是四处闲逛,根本没有人真正去履行监视的任务。
惠登相的大营内,气氛也十分微妙。惠登相心中对陈洪范的举动既感到好笑又感到愤怒。他暗自思量:“陈洪范这老狐狸,明面上派人来监视我,实际上是想撇清关系。哼,等我大业告成,再收拾他也不迟。”
惠登相的亲信将领们围坐在他身边,面露担忧。一名将领低声说道:“大帅,陈洪范派来的这些人,显然是在敷衍了事。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防万一?”
惠登相冷笑着说道:“不必担心,这些人不过是来打发时间罢了。我们只需按计划行事,待时机成熟,自然会有一番作为。”
随着战局的发展,各方势力的博弈愈发激烈。陈洪范虽然暂时避开了风险,但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却日益加深。
---
结果,惠登相再度起兵,声势浩大。陈洪范派去的二十几个手下,原本只是来“摸鱼”的,没想到却被惠登相的军队裹挟,被迫加入了农民军。这一变故让陈洪范更加焦虑,他深知自己已经失去了对这些人的控制,甚至可能成为朝廷问责的导火索。
此时,左良玉和杨嗣昌的关系异常紧张,杨嗣昌更是频频施压,要求陈洪范立即出战,镇压惠登相的叛乱。然而,陈洪范心中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极为不利。不久前,部中的猛将王志向在一场激战中战死,这无疑是对陈洪范的重大打击。
王志向的出身颇为有趣,他其实是皮岛的东江兵出身。东江兵本是辽东地区的精锐部队,以勇猛善战著称。王志向年轻时在皮岛服役,因英勇善战而逐渐崭露头角。后来,陈洪范奉命前往辽东招募士兵,王志向便成为了他的部下。在多次战役中,王志向屡建奇功,逐渐成为陈洪范手下的得力干将。
然而,王志向之所以愿意跟随陈洪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当年,陈洪范在辽东时,曾救过王志向的家人。王志向为了报答这份恩情,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陈洪范,即使在陈洪范逐渐失势的情况下,也没有离开。
这些年,陈洪范的部下不断流失,甘州老家的士兵要么年老体衰,要么战死沙场。陈洪范只能依靠几个像王志向这样肯跟着自己混的东江兵,勉强维持局面。王志向的战死,不仅让陈洪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斗力,更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陈洪范的营帐内,烛光摇曳,映照出他疲惫的面容。他坐在案前,手中紧握着王志向的遗书,泪水模糊了视线。王志向在遗书中写道:“大人,我此生能追随您,已是无憾。望大人保重,勿忘初心。”
陈洪范的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倚仗的力量。左良玉和杨嗣昌的压力越来越大,陈洪范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他暗自思量:“王志向一死,我部下的士气更加低落。如今惠登相再度起兵,杨嗣昌又逼着我出战,我该如何应对?”
陈洪范的副将李明见状,走上前安慰道:“大人,王志向虽然战死,但他的精神仍在。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放弃。或许,我们可以寻找新的盟友,共同对抗惠登相。”
陈洪范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对,李明。王志向的牺牲不能白费,我们必须振作起来,找到一条出路。”
然而,陈洪范心里清楚,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
---
结果,前段时间陈洪范为了应付上级的压力,不得不派出王志向出战。王志向接到命令后,立刻率领部下前往战场,与革左五营的农民军展开激战。尽管王志向勇猛无比,但在敌军的猛烈攻势下,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革左五营的农民军斩杀。王志向的战死,不仅让陈洪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斗力,更让他的军心大为动摇。
王志向战死的消息传回营中,整个军营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陈洪范得知这一噩耗,心中更是如刀绞一般。他坐在案前,久久无法平复心情。王志向不仅是他手下的猛将,更是多年来的挚友,他的离去让陈洪范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王志向一死,我这里已经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猛将了。”陈洪范自言自语道,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面对即将到来的出战命令,陈洪范感到束手无策。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早已不如从前,再上战场无疑是送死。
于是,陈洪范决定采取拖延之计,直接装病。他让人散布消息,说自己突然病倒,无法出战。实际上,陈洪范确实年纪大了,已经超过七十岁。在这个年纪,当武将的本就不多,就算不装病,告老还乡也是合情合理的。
果然,杨嗣昌和其他将领得知陈洪范的病情后,并未过多怀疑。他们认为陈洪范年老体衰,确实不宜再上战场,便同意了他的请求。陈洪范见计谋得逞,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没过多久,陈洪范便带着几名亲信,离开了这凶险之地,悠哉悠哉地前往浙江养老。一路上,他心情舒畅,仿佛卸下了沉重的负担。到达浙江后,陈洪范选择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定居下来,每天赏花饮酒,过起了闲适的生活。
“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陈洪范望着窗外的山水,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虽然暂时避开了战场,但心中的那份责任感和对王志向的怀念,却始终无法忘怀。不过,至少在有生之年,他可以过上平静的日子,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陈洪范的离开,让他的部下们也松了一口气。他们知道,跟随这样一个年老体弱的老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今,陈洪范的离开,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机会。
---
左良玉挂机,陈洪范溜了,而新要来的援军也不知道能不能打,杨嗣昌愁坏了。面对如此困境,他绞尽脑汁,终于又想了一条没啥卵用的计策。他知道,要想彻底解决张献忠这股势力,单靠现有的军队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在上奏崇祯皇帝后,于十二月十二日派人到河南、湖广、陕西三边、四川等地广播告示,宣布谁能擒获张献忠赏银五千两,加升玉带,荫锦衣卫指挥世袭;谁能砍了张献忠的脑袋,赏银两千两,加升玉带,荫锦衣卫指挥佥事。企图用高额悬赏引发农民军内斗,看能不能弄死张献忠这股兵力最大的。
杨嗣昌的计策看似周密,但实际上却漏洞百出。首先,张献忠的农民军内部团结一致,士气高昂,很难因为区区悬赏而产生内讧。其次,这些地区的百姓大多对官府的腐败和压迫深恶痛绝,对朝廷的号召并不买账。最后,即使有人愿意冒险,也难以突破张献忠的重重防线。
然而,杨嗣昌依然寄希望于这条计策能够带来转机。他下令各地官员必须全力配合,将告示张贴在各个村庄、市镇的显眼位置,确保信息能够广泛传播。他还特意派遣了几名亲信,亲自前往各地监督执行情况,确保悬赏令能够落实到位。
---
结果告示贴出去后不久,张献忠就听闻了消息。他的部下不敢直接告诉他杨嗣昌只悬赏五千两银子,生怕大王会因此生气。于是,他们巧妙地编造了一个谎言,说杨嗣昌悬赏一万二千两黄金来换取八大王的人头。张献忠闻言,哈哈大笑,拍案叫绝:“好个杨嗣昌,居然出这么高的价码!”
然而,张献忠心中早已有数,知道这是部下的善意谎言。他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秘密混入襄阳城内。夜色如墨,张献忠身穿便服,带着几名心腹,悄悄潜入杨嗣昌的都司府衙。他们在墙上贴了一张悬赏告示,上面写着:
“有斩杨嗣昌者,咱老子给他赏银三钱,立据人西大营八大王张献忠。童叟无欺,绝不食言,主要是这点钱我也掏得起。”
第二天清晨,杨嗣昌照例来到府衙处理公务。刚一进门,他就看到了那张悬赏告示,顿时气得脸色铁青。他反复读了好几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告示上的字迹清晰,内容直白,让人哭笑不得。堂堂督师,竟然被张献忠如此轻视,悬赏三钱银子,这简直是对他的极大侮辱!
杨嗣昌的手指颤抖着,指着告示对身边的下属怒吼道:“你们看看,这就是张献忠对我的评价!我堂堂督师,在他眼里竟然连八只活鸡都不如!”周围的官员们面面相觑,不敢作声,只能默默地低下头,心中暗自叹息。
杨嗣昌的愤怒很快就转化为了羞辱和无奈。他明白,张献忠此举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挑衅,更是对整个朝廷的蔑视。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他感到无能为力。杨嗣昌回到书房,重重地坐下,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必须想出新的对策,但目前的局势让他倍感压力。
张献忠的这一举动迅速传遍了襄阳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普通百姓对此感到好笑,而农民军的支持者则纷纷称赞张献忠的胆识和智慧。一时间,张献忠的名声更加响亮,他的部队士气也更加高涨。
杨嗣昌虽然气愤难平,但也意识到,要想对付张献忠,仅凭悬赏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加周密的计划和更强大的实力。于是,他再次上书崇祯皇帝,请求增派援军,同时加强各地的防御,力求在未来的战斗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