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将他囚禁长达四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对孙长华用尽了各种残酷的手段。
酷刑、饥饿、寒冷,成为了他们试图摧毁孙长华意志的工具。
他们以为,通过这样的折磨,能够让孙长华屈服,让他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但他们严重低估了大宋子民的赤胆忠心,也低估了孙长华那如钢铁般坚定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孙长华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中,饱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
但他的眼神从未失去光芒,他的信念从未动摇。
他时常想起大宋的壮丽山河,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想起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这些美好的回忆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蒙古人见各种阴谋诡计和残酷折磨都无法让孙长华屈服,恼羞成怒,最终决定将他处以极刑——车裂。
那一年是绍定二年(公元 1229年),孙良刚好八岁。
八岁的孙良,还是一个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
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突然消失不见,不明白为什么原本温馨快乐的家变得如此冷清和寂静。
他每天都盼望着父亲能够早日归来,却不知道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
蒙古人不仅残忍地杀害了孙长华,还将他支离破碎的尸体丢弃在茫茫的草原上,任由野狼啃食。
同时,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编造了一系列的谎言和谣言。他们声称孙长华意图破坏蒙宋合约,出卖大宋朝廷的利益,因此被蒙古人以正义之剑斩杀。
他们还诬陷孙长华是破坏宋蒙团结的罪魁祸首,试图将自己的恶行美化成正义的行为。
当时的大宋朝廷,被蒙古人的谎言所迷惑,竟然轻信了这些无稽之谈。那些昏庸无能的官员们,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就轻易地对孙长华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定罪。
于是,在绍定三年(公元 1230年),朝廷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下达了诏书,对孙长华一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抓捕和屠杀,诛杀三族。
那时的孙良,还差一点才满十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深知孙长华的为人,明白这是蒙古人的阴谋诡计和朝廷的昏庸无道。
他们为孙长华的冤屈感到愤怒,为孙家的遭遇感到悲哀。
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百姓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他们的力量太过渺小,无法改变朝廷的决定。
数十万人为了正义,咬破手指,以血为书,集体跪道在湖南道聂司衙门前,为孙长华申冤,为孙家三族的 273口人喊冤求情。
那聂司衙门,作为专门负责刑狱、司法诉讼的官府机构,本应秉持公正,维护正义。但在权力和利益的面前,他们选择了沉默和妥协。
想想看,潇湘地区如此众多的百姓都愿意为孙长华一家挺身而出,可见孙长华在当地是何等的德高望重。
然而,他们的努力和抗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那些老百姓跪在聂司衙门前,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盼和哀求。
他们希望聂台大人能够秉持正义,能够上书朝廷,为孙长华一家求情申诉。
他们相信,只要有一丝希望,只要有人愿意为正义发声,孙长华的冤屈就有可能得到昭雪,孙家三族的生命就有可能得到拯救。
可未曾想,迎接他们的不是正义的回应,而是大批全副武装的官兵前来镇压。
老百姓们面对官兵的镇压,没有选择退缩和屈服。
他们心中的愤怒和正义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他们不顾生死,奋勇地与官兵相互厮杀。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抗中,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怎能与常年舞刀弄剑的官兵抗衡!
官兵的镇压一波接着一波,他们无情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对百姓们进行残酷的殴打和抓捕。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严禁任何人为孙长化申诉喊冤,以维护朝廷那所谓的权威和尊严。
同年仲秋,朝廷不顾百姓的呼声和正义的诉求,执意抓捕并处死了孙氏三族 273人。
囚车游街示众的那一天,道路两旁站满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