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 移花接木局(2 / 2)品经典展未来之至暗西游首页

3,“上有一行十个大字”,洞的名字和题字都是中文。原著两次提到太上老君化胡为佛,佛家顶层愿意用中文也很正常。现实中韩国日本到现在正式的地方都还要用中文。所以,这一条也不能判断是佛是道。

一定有人反驳我,说咱们的小说,肯定都是中文啦,不应该这样解释吧?必须这样解释。原文100回,“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译布中华,宣扬盛业,”看见吧,后面佛祖的经书不是中文的,是需要翻译的。说明原著作者是有考虑语言问题的。

4.“洞门紧闭”,加上后来迎接美猴王才开一次门,除了最后赶孙悟空走,就没提过任何学员出来进去。说明该教出学基地实行封闭化管理,呃。。。这就有点阴谋论的意思了。

5,樵夫的这段话,其实说对了山洞,但并没有证明的须菩提祖师也是真的就叫菩提祖师,也没有说清他到底是谁。。

往下看,猴王到门口,“不敢敲门,跳到树枝上“摘松子吃了玩耍”。他是真的不敢敲门吗?从祖师面试的情况来看,所有问话他能对答如流,并没有胆怯。所以他上树玩耍,应该是做大事之前先暗中观察。

这时候,门自己开了,出来一个仙童。他“髽髻(zhua一声,ji四声,即抓髻)双丝绾(wan三声),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绾头发是道士和妇女常做的发型。

仙童是道士?难道上一章的精读都搞错了?这真是个道士学院?

其实佛家人有道士的打扮,在西游记中并不奇怪。后来孙悟空去找灵吉菩萨,门口也是道士。再去找毗蓝婆菩萨的时候,她自己就是直接穿道服的。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几次。太上老君两次说道自己“化胡为佛”,佛门有些人保持了原来的道士打扮很正常。不能说明这里是道门。

宽袍,也是道家的打扮,前面介绍了沙门穿的是三衣,裹腋,和裙,也这小仙童明显不符。第二三四句中译中:面相打扮都很素很有修行的感觉,很有长生不老之相。

事实上,直到唐朝,在丝绸之路上,很多佛教寺庙里也都会愿意收留一些远行道士。因为道士会干体力活,也不介意干体力活,而印度佛教讲究静功修炼,正好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干体力活。道士去佛教寺院里打工,挣路费,也会在方方面面影响寺庙。这在《西游记》后面的故事也有体现。这也使得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这个事情,也有不同的考证。有人认为,最早的佛陀,本来就是梳抓髻,绾头发,而且穿宽袍的,这很正常。这种说法的考证,来源于在健陀罗文化中找到的最早的佛像,而且现在考古学家,可以很清晰的说出,哪个雕塑是哪个佛。这个事情在考古上,其实也是有歧义的,有学者认为,那种绾发,梳抓髻,穿大宽袍的,原本是耆那教的,耆那教的主体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所以他们的造像,即有古希腊的透视特征,又有明显的古中国文明的特色。而佛教的造像,事实上是跟耆那教的造像学的。

关于文化的碰撞,各文化之间,肯定是各执一词的。这种歧义,现在先提出来,书的后面还要用到。笔者就按不同的观点列出来就好了,毕竟人人心里都有杆秤,按自己的理解就好了。具体以后还会出什么定论,那咱们等待考古学的进一步结果就行了。

童子说,是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叫我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看来这个童子当天是从师父起床开始服侍的,服侍完师傅起床,就来开门了。

这就开始玄幻了,老师父才从睡醒了开始,小童子都在他身边,也没见有人报信,那他怎么知道修行的人就来了?那他知不知道修行的猴,是樵夫送过来的呢?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再往后看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老祖师其实是很少上教室讲课的,大多数时候都是让师兄弟之间相互学习。那怎么就那么巧,今天老祖师就上教室了呢?

如果祖师有感应能力的话,他一定是可以感觉到两个人的,不管是看到的,听到的,心灵感应到的。如果他能感受到两个人,那樵夫就没有必要走到小路,非不进去了。他可以正正堂堂的走进去说:“兄呆!我看这孩子成,猴精猴精的,搁你这儿养着哈,800年后给你放颗大的”。这是很有助于强化人脉关系的仪式呀。但是,樵夫并没有,而且到了小路就一丁点都不往里面走了,这就很可疑。

那么如果祖师没有感应能力,那他也就不能知道到猴王在门口。这似乎也不太对。

而小童子的话其实是突破点,他是从师父睡醒,下榻,一直服侍到进教室的。而师父睡觉时候的状态,他是不知道的。

所以这应该是个两个人的局:樵夫负责把美猴王引到门口,而另一个人负责给老祖师托梦,并叫他起床面试。纵观整个西游记,能托梦的是有三个人,分别是是南极仙翁,太白金星,夜游神。翻遍整个西游记,南极仙翁也的确和佛教他们走的更近一些。所以,很有可能就是他了。这个后面还要再掰扯。

所以故事应该是,老师父本来正在睡觉,是梦里有人告诉他要来一个徒弟,让好好养着,并且强制开机,把他点醒了。于是祖师赶紧捯饬出一个法相庄严体,“端坐在台上”,就直接叫人去开门了。

开了门,果然来了个要求学的猴王,他还不放心,怀疑是给他安插个道教卧底进来,所以非常不客气。直到听说他没有父精母血的血脉之恩,没有父母养育之恩,而且是慢慢走过来的,才彻底放了心,高高兴兴的收了徒弟。

注意这个血脉之恩,和养育之恩。进门之前,美猴王问樵夫,你说这老师父这么好,你咋不跟他学嘞?樵夫的解释是,要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美猴王瞬间就接受了他的想法,还认为他必定是个好人。呃。。修行就不能供养父母了吗?不影响吧。这是咱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

但是在《西游记》的设定中,有的修行的确是不能供养父母的,比如佛教的修行。第十一回,关于要不要办水陆法会朝堂辩论中,傅奕与萧瑀论辨,言“礼本于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萧瑀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142页)呃。。好重的一段话,大汗淋漓了吧。(以后线索多一点之后,咱们仔细掰扯)

但这就奇怪了,樵夫虽然是妥妥的道家仙人,他却要把猴王送到佛家去。他明明知道猴王真正想学的是道家的《黄庭经》,以达到延寿长生的目的,却把猴王送到一个教七十二变的地方。

而美猴王这边,是妥妥的中式思维,一旦认了师傅就会非常忠诚,而且后面的剧情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那鉴于后来一些佛家与道教之间,不能意见统一的观点,樵夫这么做,会不会给道家培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呢?

总之,现在看来,这是阴谋,是妥妥的移花接木局。一个长达800年的大布局。

所以到了门口,猴王还想让樵夫陪自己进去,好说个人情。樵夫却怒了“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注意看,他担心的首先是生意,其次才是老母。是“易米三升”的生意吗?

当然不是,是把猴王送进佛门的生意。

那么,樵夫到底在计划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