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古州码头接王公(1939-1940)(1 / 2)开山:百年大计首页

乡下人的痛苦大部分源自于饥饿与疾病,归根结底是贫穷。因为没钱,所以吃不饱饭,因为没钱,所以看不了病。当现实的痛苦让人无能为力,就只能向神佛借力,乞求无灾无祸。

1940年的春天有人对杨通贤说,无知比饥饿与病痛更令人痛苦。当时杨通贤不以为然,直到临终前,他越发觉得那句话振聋发聩,有一种唤醒他懵懂灵魂的力量。走马观花时,他想起曾追随那人的一段时光。

初见那天,雨后黄昏湿润,原本拥挤的劳力市场只剩零星的人群,都是没有被招工的游民。他们衣物粗糙,皮肤一个赛一个的黢黑,靠在墙边或瘫坐在地上,脸色蜡黄。

一有主顾询问事宜,仿佛搁浅已久的鱼,拼了命地往水里游,夸自己身强体壮,吃的饭少,干的活多,工钱可以再议。

只有杨通贤始终不动,他身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用木炭写着:“修理家具”、“农忙”、“伙夫”几个大字。

他身形精瘦,皮肤在长年累月的暴晒下呈小麦色,眼睛明亮有神,好像嵌在黑夜里的一对星星。说巧不巧,王怀谨当时注意到了他,上来问:“你都会什么?”

杨通贤用手指敲了敲木板,不说话。

“学校还差一个技工和舍管,你选哪一个?”

一口江南水乡的蹩脚客话,杨通贤知道他不是本地的乡绅,说话就客气起来:“我可不可以兼职技工和舍管,工钱您按一人半份给,吃住您得管。”

怕错失机会,又加了一句:“我饭量不大的,比一般人吃得都少。媳妇刚怀孕,实在是缺钱,希望您能给我这个机会。”

王怀谨先不答,反而问起其他来:“你是什么族?”

杨通贤一愣:“侗族。”

“会其他族的语言吗?”

“水话懂,苗话大致也能听懂,其他的就了解不多了。”

“好!”

杨通贤有些不自信:“您这是同意雇我了?”也不是没有招工的人来问过杨通贤,但他看着也不是很强壮,又想要多一点工钱,最终都没谈拢。

王怀谨点了点头:“国师知道吗?就是上月刚成立的学校,最近在修缮校舍和教学楼,你收拾一下行李,跟妻子说一声,明日来学校找我。”。

杨通贤诚惶诚恐,连忙道谢,又问王怀谨的名号,得知正是新建的国立师范学校校长王怀谨后,更加感激涕零。

这次偶然的机会造就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也许对杨通贤波澜起伏的人生来说只是短暂的风平浪静,但却埋下了一颗种子。等待生根发芽的那天,将变成锋利的刀斧,从那些荒谬愚昧里劈开山、凿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