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火烧身(2 / 2)安身立命平天下首页

吕乔:“在我大洪各省卖是六两银子一匹,运往西洋能卖到十五两银子一匹。每匹多赚九两,六十万匹便能多赚六百四十万两。

皇上:“好事。浙江那边产的丝能跟上吗?”

吕乔故意沉吟。

皇上:“嗯?”

吕乔:“长孙彻有个奏疏,说的就是改稻为桑的事,今早先送到通政使那,后至大学士那,李敬是刚才离宫时送到奴婢手里的,本想回宫再给主子看。”

皇上是何等精明的人,一听便知话中有意:“是不是改稻为桑遇到了难处,向朕诉苦?”

吕乔:“圣明无过主子。”

皇上:“诉苦的话朕就不看了。有苦向通政使、大学士那去诉。”

“是。”吕乔大声答着,有意无意看了一眼靖王。

长孙彻的奏疏原封不动又退回了文华殿,皇上居然看都不看,李瑞试图让皇上当着靖王表态的谋算落空了,但毕竟这道奏疏向皇上呈过,既有旨意让自己办,也只好交给李敬,让他们谨慎去办。有了这个来回,李敬便甩开膀子干了,哪里还理会什么谨慎不谨慎,连夜将狄天问又召到了文华殿。一见面,也不说话,只是兴奋地来回踱步,狄天问也闹不清长孙彻奏疏这一趟来回的过程,只好坐在书案前,满脸期待地望着李敬。

“你这就再给贾云、庵水他们去封信。”李敬一边走一边说道,“告诉他们不要理长孙彻,按我们原来议的那个方案放开手去干。死活也就端午汛这一个机会了,决掉新安江那些闸口,先把那九个县淹了,然后让那些丝绸大户准备好粮食买田。买完田立刻给我种上桑苗,我今年就要见蚕丝。”

狄天问:“明白。长孙彻那道奏疏皇上是怎么回批的?”

“长孙彻的奏疏皇上没有看,这就叫原疏掷回!正好,我们给他写个驳回的公文,我亲自来拟。老子得让他明白,他头上只有一片云,这片云就是我们李家!”李敬停止了踱步,“咳”的一声,哈出了喉间那口浓痰,一口吐去,好大的劲道,直吐到了一丈多远门外的院地上。

长孙彻上奏疏三日不到,王阁序又召他们至织造局大厅底楼那,曰:“不管这道奏疏,皇上看了会如何做,但改稻为桑肯定还是要做的。今岁需凑齐六十万匹丝绸,时日无多,须早日为此思,今仅余九月。须浙江多产二十万匹,织机须增至千架,且令农民半田改桑,方可得也。”心中却暗自思忖:“此事关乎吾之前程,定要促成,虽艰难,亦不可退缩。”

庵水曰:“王大人所言极是。丝绸之利,关乎国计。今当速行,以应需求。”

贾云亦曰:“吾亦以为然。增织机,改桑田,可速得丝绸。”

长孙大人闻之,皱眉曰:“不可。我所思者,三年改田,多存粮,抗倭寇,免致浙江大乱。今若仓促改田,百姓恐生怨怼,且粮食不足,何以抗倭?”心中忧虑重重:“吾为一方总督,当以百姓安危、社稷稳定为重,不可因一时之利而冒进。”王阁序曰:“总督大人,今西洋商人求丝甚急,若不得六十万匹,朝廷怪罪,吾等皆难辞其咎。且改田之事,乃国策也,不可违。”

庵水、贾云皆附和道:“大人所言极是,然总督大人之虑亦不可忽视。”

长孙大人曰:“我还是先前那番话,国策虽重,然亦当虑百姓之生计。若强改桑田,百姓无粮,必生乱矣。且倭寇屡犯,若无粮食储备,何以御敌?”

几人争论不休,未能谈妥。王阁序曰:“既如此,明日浙江巡抚马伯良开省里会案再谈。吾等当各陈己见,以求妥善之策。”

众人皆应诺。

翌日,省里会案,众人齐聚。浙江巡抚马伯良坐于堂上,王阁序、庵水、贾云、长孙大人分坐两侧。

马伯良曰:“今议丝绸之事,诸君有何高见?”

王阁序曰:“大人,今岁需六十万匹丝绸,时日紧迫。当速增织机,改桑田,以应需求。浙江首富朱千财大气粗,或可设法筹集织机。此事若成,可有九百万两银子之巨利,于国于民皆有益处。”心中急切不已:“若此事不成,吾之地位堪忧,定要想尽办法促成。”

庵水、贾云皆附议。

长孙彻曰:“马巡抚,不可仓促改田。当三年改田,多存粮,抗倭寇。今若强改,百姓必怨,且粮食不足,倭寇来犯,何以御之?”心中坚定:“吾既为总督,当为百姓谋长远之利,不可短视。”

马伯良思之良久,才道:“此事确难抉择。丝绸之需,关乎国计;百姓生计,亦不可不顾。且倭寇之患,不可不防。当如何处之?”

王阁序曰:“大人,可先改部分田为桑田,以应丝绸之需。同时,多购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庵水曰:“王大人之策可行。可先改部分田,既可得丝绸,又不至百姓无粮。”

贾云曰:“吾亦以为然。可先改一部分田,待日后再徐徐图之。”

长孙大人曰:“虽可先改部分田,然亦当虑百姓之感受。当妥善安置,不可强逼。”心中稍有松动:“或可权宜行事,但切不可忘百姓之苦。”

马伯良曰:“善。既如此,可先改部分田为桑田,增织机,以应丝绸之需。同时,多购粮食,安置百姓,以防倭寇。然须等圣上旨意。”

众人皆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