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平原上的护教军本身就不是一支坚定的军队,在穆阿入侵时,他们最晚加入最早退出。当尼日薇死亡和穆阿人撤退后,这里的贵族立刻带领自己的部队拆散了护教军,然后进行内斗。中心平原自古以来都有内斗的传统,现在也不例外。这些贵族中既有过去琉法王国的,也有投靠穆阿人的,还有一些在战争中获利自封的贵族。各个派系见到威兰德建立王国后,纷纷效仿,仅有一座城市的领导者也敢自封为王。但是他们的王国并无名义上的正统,教会也不支持他们的行动。正因如此才给了陀月盆地的德里克入侵的机会。
陀月盆地的琉法王国已经毁灭,现在的国王是伪王德里克。他在启元405年借助穆阿人的支持吞并了雷盖伊的领地,成为琉法王国的宫相,却在之后对穆阿人阳奉阴违。在尼日薇同朱伊曼德较量的时刻,阿卜都安一边巩固对中心平原的控制,一边教唆德里克政变登基,试图诱发琉法王国的内乱。德里克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在与贝尔特二世的斗争中给其安上私通外敌的罪名逼迫他下台,扶持了年幼的贝尔特三世继位。琉法王国此后彻底掌控在德里克的手中。启元408年,阿卜都安多次出兵进攻琉法王国,却都遭到激烈抵抗。德里克将王国的力量集中于一处对抗穆阿人的入侵,同时支持中心平原的反对势力。当护教军崛起后,德里克看到了击败穆阿人的机会,不仅如此他还看到了教会的承认对于统治的帮助。他和中心平原的护教军合作,希望获得尼日薇与邦纳的支持,却又担心自己的军队被护教军感染不再听他掌控。可他很快发现中心平原的护教军远不如罗日登的护教军信仰坚定,道德高尚,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启元412年,德里克加入护教军,但其军队始终不主动出击而是保存实力。启元417年,穆阿人战败,尼日薇战死。德里克意识到反击的号角已经吹响,于是主动出兵中心平原击败上面穆阿人守军,并顺势扑灭反对他的护教军。启元419年,穆阿人撤离后,德里克已经将琉法王国的地盘扩大到半个中心平原。有雷盖伊的教训在前,德里克停止了继续进攻,而是转头收拾宫廷里的贝尔特三世。贝尔特三世不甘被人控制,暗地里集结反对力量,企图进行拼死一搏。启元426年,德里克与贝尔特三世在涅塞河上展开最后的决战,贝尔特三世战败被俘。德里克逼迫贝尔特三世主动出让王位,但贝尔特三世宁死不屈,最后死得其所。同年,琉法王国覆灭,德里克成为陀月盆地的新主人,建立克勒兹王国。领地涵盖陀月盆地,半个中心平原与半个洛克马尔平原。
德里克登基后,为拉拢教会,主动向邦纳发出请求。可他的行动晚了一步,威兰德已经和教会达成合作,双方互相扶持建立了教皇国和斯图伽尔王国。德里克不甘示弱,挑起境内主教和邦纳的矛盾,让陀月盆地的教会脱离罗日登的掌控。一方面这种行为导致教皇同他的决裂,另一方面也让不愿服从罗日登的逃亡者承认德里克的权威。德里克效仿邦纳教皇为威兰德带上王冠,组织了贝塞尔城的主教为自己带上王冠。贝塞尔城的主教发表言论,认为德里克领导琉法王国成功的抵御穆阿人的入侵,收留流亡的圣神信徒,是圣神教世界的英雄。贝尔特二世与穆阿人联通杀害了雷盖伊,这是叛国行为。但德里克却还是将贝尔特三世扶上王位,世上哪还有这么忠诚的臣子?可贝尔特三世却背信弃义,竟然企图杀死远征中心平原的德里克。德里克被迫起义,将不公的贝尔特三世取而代之。德里克用这套说辞企图为自己的篡位寻求正当性,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漏洞。教皇邦纳不承认贝塞尔主教的仪式,更是否认王国的正当性。欺骗圣神和世人的德里克,也被后人轻蔑的称作“伪王”。
启元5世纪初的赖斯切德经过数百年的战乱此时主要有三个民族,爱思特人,勒卡思特人与锡根曼人。勒卡思特人是勒卡托人,爱思特人与罗森达人融合后形成的,锡根曼人则是锡根特人与罗森达人融合后形成的。没有融入上述两个民族的爱思特人被驱赶到赖斯切德的西南的岛上,这座岛自此被叫做爱思特岛。勒卡思特人与锡根曼人分别在赖斯切德建立了两个王国,南边的是锡根曼人建立的塔拉王国,北边的是勒卡思特人建立的托克王国。两国王国彼此对立,相互冲突,多次尝试吞并对方,但都没有成功。相较于大陆,这两个国家实在是过于贫瘠。其上又居住了太多的民族,民族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争夺仅有的几块沃土。虽然在征服过程中,大的部落吞并了小的部落,但国王的权利十分有限。君主没有充足财富和土地赏赐给贵族,因而权利难以稳固。至于宗教,尽管圣神教在大陆上获得了极大发展,但是这里的人们仍旧对其抱有敌意。勒卡思特人和锡根曼人共同信仰一种融合了焚基宗教与爱思特宗教的神明,但国王在实际行动中不太注意宗教的影响。从琉法王国崛起后,塔拉王国和托克王国的历代君主都在学习大陆上琉法王国和厄维王国的政治结构,持续不断的加强王权。当大陆遭受穆阿人入侵时,等待已久的国王们几乎是立刻派兵侵占了洛克马尔平原的西岸。他们中锡根特人和罗森达人的后代对被赶出洛克马尔平原一事耿耿于怀,始终忘不了自己身上有厄维王国和佩尼亚王国的血脉。原本是赖斯切德原住民的爱思特人此时的生活要困难的多,他们建立了爱思特王国艰难的在勒卡思特人和锡根曼人的包围中生存。关于爱思特人持续不断的抗争可以书写一份宏伟的史诗,从对抗奥古林帝国到对抗焚基人。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将来还要与更多的民族和国家抗争。虽然爱思特人从不屈服,但他们的抗争却往往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或许是爱思特人太过保守,也可能是部落制拖慢了文明的进展,还有可能是居住在偏远的大陆上。爱思特人的组织结构总是比其他地区慢上十几二十年,导致其永远无法击败外来者。
穆阿帝国在经历三十年战争后已经走入尾声,但人们对阿拉克的信仰没有动摇。穆阿人在三百多年的统治中已经将大陆南部的各民族全部塑造为阿拉克的信徒,并融入穆阿世界。这种同化比起奥古林帝国的同化更为彻底,今后那里的人们都认为自己文化的源头是初代阿卜都安,而把奥古林时期称为时代之前。尽管人们全都俯首在同一个神明脚下,但对如何执行神明的命令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早在第二次入侵前就已经存在,只是被帝国的光环遮盖。随着穆阿帝国的战败,分歧浮出水面。
启元425年第十六任阿卜都安在家中被人暗杀,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阿拉克世界,并引发了第一次内战。内战的双方分别是第十六任阿卜都安的弟弟巴拉豪兹与第十六任阿卜都安的支持者罗巴特库尔。有人认为暗杀阿卜都安的是艾文人,因为阿卜都安在入侵的末期想要把艾文的余粮调集到战线前方,而且想更换整个艾文的领导人。无论怎样阿卜都安突然的死导致两个势力在继承人问题上展开战争,为争夺正统,双方都需要一个足以调动大众情绪的观念。罗巴特库尔继承了历代阿卜都安的进攻性策略,认为只有对外发动进攻才能使国家昌盛,光耀阿拉克,这一派被称为洪萨尔派。而巴拉豪兹拥护利耶派的理念,认为武力的征服已经失败,现在更重要的是重振阿拉克的信仰,武力征服失败的证明便是阿卜都安的死。利耶派认为第十六任阿卜都安发动的远征劳民伤财,极大的损耗了帝国的国力,让原本团结的各族陷入纷争,统一的阿拉克信仰产生裂隙。因此针对阿卜都安的刺杀看上去是凡人的作为,实际上却是真主阿拉克之手在地上神力的显现。两者的分歧只能通过战争解决,巴拉豪兹和罗巴特库尔在启元425年到启元432年进行的内战进一步损耗了帝国的国力。这是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当巴拉豪兹在卡帕多基平原上击败罗巴特库尔后,他立刻发现帝国的分裂几乎不可避免。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延缓这一天的到来,巴拉豪兹继承阿卜都安之名后为安抚暴动的洪萨尔派,将刺杀第十六任阿卜都安的刺客杀死。他的这一行为被利耶派的部分人认为干预了阿拉克的惩罚因而背叛了他。无论如何,巴拉豪兹暂时制止了帝国分裂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