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5章 大学与城市(2 / 2)鸿缘的新书首页

事实上,北大还有很多人的墓。燕园西门,南临荷花池,北望石桥,重楼飞檐的建筑旁,一条小路,路边葬着美国友人葛利普。大概因为他的专业偏僻,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想必来看他的都是同行。

据说还有人把一小把骨灰埋在未名湖边,感觉这样就永远不会寂寞,因为来这里晨读的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童教授的百年校庆纪念册编纂工作已近尾声,看样书的这一天,镜春园里来了不少老先生。他们中许多人都是满头银发,但都精神矍铄。有趣的是他们说话嗓门都很大,很费力地交流着。耳背大概是老年人共同的特点。

有人问童教授饭量如何,童教授风趣地说:”我饭量蛮大的,就是吃得慢,老夫现在是无齿之徒啊。“

一句话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群莉娘桂香在旁边也不由得笑起来。

”我有个提议,咱们北大要给北京市多做贡献,别白白用了北京的名号。“ 童教授说道。

”倒是这么个理儿,那您老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呢?“ 有人问。

”我想多宣传咱们北京的名人,企业家、知名作家、音乐家、书法家、科学家,对吧?多开一些民俗方面的集市。原来住院子一到过年家家户户贴窗花、挂灯笼、贴春联,现在住到楼里了,这些东西不能就都扔了啊。“ 童教授补充着。

”张恨水,在北京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言情小说家,作品深受大众欢迎。听说故居附近要拆迁?“童教授关心地问。

“那一片房子年久失修,的确要拆迁。”学校的一位行政干部说道。

“那应该都名人故居做好保护啊,这些是属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一位教授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在童教授提议下,北大学生会主持了一个民俗活动,一个周末在张恨水故居附近,人们看到了穿着民国服装的青年男女在表演街头活报剧,他们还向市民河游客发送张恨水的言情小说,以勾起人们对这位曾经生活在北京的文学巨匠的怀念。

故居附近的街道上,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热闹非凡。根据张恨水作品改编的戏剧片段,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循环上演,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民国风情,这里后来被定名为北京的民国风情一条街,对张恨水故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故居得以保留。

在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展览区,展示了张恨水的生平事迹、手稿和珍贵照片。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感受他的文学魅力和人生传奇。

此外,还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俗小吃品尝等活动,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童教授看着热闹的场景,心中充满欣慰。他希望通过这些民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张恨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