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一方水土往往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翻看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有许多城市拥有与她们同名的大学,在中国,这样的城市和大学为数众多。北京有北京大学,天津有天津大学,上海有 上海大学,武汉有武汉大学。甚至还有所谓小地方,比如湘潭,有一所知名的湘潭大学。
然而,用地名命名的大学,与所在城市的联系却不都是紧密的。最引人深思的是,考本地大学的本地人不多,所以,大学生是比农民工更早进军城市的人。虽然,这批人大多是城市的过客,但其中很多人会对生活过的城市终生怀念,不是因为那座城市,而是因为那里的那座大学。
北京大学应该是这些知名院校中的翘楚,每年秋天都有年轻的一群人在这里相识,问教学楼在哪里?问宿舍在哪里?你站在三角地待上半小时就会成为问路亭。在食堂,在路边,在大讲堂门前。
你会听到这样的招呼:”你什么时候走啊?“
”你去哪里报到啊?常联系哈。“
”我宿舍里还有好多东西,丢了可惜,我放传达室,你抽空拿走用吧。“
夜晚,走在燕园,你看到的是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阶梯教室,这里的四年光阴留给莘莘学子的记忆终生难忘。
世界名校排行榜每年都在更新,这些名校之所以能名列前茅,不仅仅因为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学术成果,还因为它们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并且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
在这些名校中,你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化的设施完美融合,校园中绿树成荫,花草繁盛,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中。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这些名校还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交流和合作,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总之,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是因为它们在历史、人才、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秀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北大在北京有过不少的”家“,很多海外老校友记忆中的北大,是位于北京沙滩的北大红楼,他们会向你吹嘘北大”偷听“的妙处。你知道没有学籍却堂堂不落地听课,然后还可以参加考试吗?也许只有在崇尚“民主”、“科学”的北京大学才会有这样的校园故事。
搬进现在的燕园,北大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中的大学,而这个园林还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印记。从皇家圆明园的历史遗迹到新千年的纪念建筑。
北大的树木品种全,年份久,皇家园林都相形见绌。尤其西门里的银杏,秋天的时候,站在外文楼的走道上,伸手过去真可以把金秋抓在手上。
北大的花也是名目繁多,迎春、腊梅、玉兰、紫藤------竞相开放,难怪老人们情愿在校内生炉子、挨冻,都不愿意搬去燕园外面的楼房。这里清晨会被鸟儿叫醒,沐浴着晨曦走到未名湖边,去看杨柳抚弄湖面的婀娜。
北大燕园最独特的要算墓地、石碑。面对未名湖的花神庙,现在只剩下一个庙门,旁边的半山上坐落着埃德加斯诺的墓地,这位曾经用笔记录中国革命的记者,给北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他的书《红星照耀中国》使他声名赫赫,所以来瞻仰他的人很多。也许他都没想到,故去后还在为北大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