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喜欢听别人讲话,听别人讲话的过程中可以判断他们的神情,语气,以及身处的现状。或许是因为她孜孜不倦不断向上的生命力,看到的都是世界的繁华。
每个人都会在生下来的那一天就在打量着这个世界,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属于这个世界的数据库,内容未必都是源自于自己的亲生经历,但是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
苏秦喜欢观看别人对待事情之时的神态,用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古诗词赏析的能力。
很多时候,哪怕是和对方的几句话,亦或是擦身而过的几秒钟,谈话人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表情和几句零散的话,足以让她饶有兴致地咀嚼半天,譬如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心境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
所以,蒋政的到来也许是一种天意。她想,总有些人活成了陶渊明笔下那个悠闲自若的少年郎。
放下试卷儿,王进终于颜面长啸。
“别生气了,遇到这种事情,您又不是第一次了。”苏秦宽慰着,一边写字儿,一边说。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苏秦微微皱了眉头抬头看坐在讲台上的王进。
王进对她说过,每次想起自己骄傲自满,放弃了和吴刚开阵布局的警惕,教员曾经教导我们:“战略上轻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论持久战,抗美援朝,反蒋得胜,这就是乌龟跑赢兔子的最佳例子,要提前布局,不能把骄傲简单的归结于落后。
陆陆续续回到教室的同学们听到这句话就是一阵拍掌叫好,苏秦却每次都尽责的提醒着王进,您可是咱六班的班主任,请注意把握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尺寸。
作为网络风云人物,网络上流传了许许多多关于王进的话题。
战略和战术这样的例子只是他课堂上常常引用的话题之一,它们和数篇网络文学一起指引着王进的人生,然而,王进的战略方针从未在现实的分班制度上强有力的实施过。他的每次夸夸其谈的演说都没能成功地控制在书本上,没有适当地展现任何关于理性的学说,只剩下遭人鄙视与被人看不起的那一部分在教学生涯上践行的很彻底。
不过,遭人鄙视,往往就是因为藏不住话,以至于大家听到他讲的那些内容与现实的处境格格不入的时候,就会对他产生一定的质疑与疑问。
毕竟,大部分老师都会提前和同学签订合同,以防止被尖子班的吴刚劫走一批批富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甚至还大言不惭的说这是他费了千辛万苦挖过来的好学生,恐怕也会像王进这样大喊一句:”两年后,我照样能培养出一批富有实力的尖子生。“然后桌子上的很多空白试卷儿,就被王进一把扔进了垃圾桶。
苏秦想起刚才去拾捡地上的满是红叉叉的试卷儿的时候还看到每一个叉叉后面都带有一句点评。
王进不是苦口婆心的吴刚,也并不喜欢在试卷儿上写那么多的点评,他只是最近无法发泄被挖走的一批具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的。
可惜的是,吴刚只在差了那么一点儿分数的情况下给同学题字,在每一道题后面写的清清楚楚,而他自己也在模仿,中途很可怜的被苏秦拾捡起来查看了一番,发现评价的毫无营养,完全都不是一个老师说的话。
苏秦相信,这次失败并不会给王进造成心灵创伤,过一阵儿他一定会假装很痛苦地戒掉这种喜欢知人点评的风格而换上一种踏实沉稳的班主任形象。
看王进和看古诗词赏析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唯一的遗憾是不能这个赏析完,换下一个。
如果王进只是试卷儿上的一个简单的古诗词赏析,她一定不会缅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翻过试卷儿,继续下一道题。
苏秦其实很喜欢王进畅所欲言的样子。
很多人愿意把自己修炼的淡定从容,然而在面对群众的时候,依旧是多了一些局促与不安。
又或者,像苏秦一样,看似骄傲自满,实际上吃了很多亏,上了很多当,也同时失去了很多,甚至面对自己都没有那么多的诚实度。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抬眼看了看讲台下的苏秦。
苏秦忽然抬起头,长时间的演讲般的长啸使他不知接下来该说什么话,气越来越往肚子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