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自有长生术:
这句诗中的“房中”指的是皇宫或权贵之家,而“长生术”则通常指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或秘术。然而,在这里,“长生术”可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长生不老之术,而是暗指某种权谋、诡计或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这句诗可能是在讽刺那些沉迷于享乐和权谋的统治者或权贵阶层,他们自以为掌握了“长生术”,实则是在加速自身的衰败和灭亡。
莫怪都城彻夜开:
最后这句诗是对前面描述的危机和动荡的总结。它说“不要奇怪都城会彻夜开放”,暗示了都城在危机面前的无力和失控。这里的“彻夜开”指的是城门大开、无人防守的状态,也是指皇宫内部的混乱和失序。这句诗既表达了对都城命运的无奈和哀叹,也暗示了统治者或权贵阶层在面对危机时的无能和失职。
综上所述,这首颂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隐喻,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时代背景。它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败和享乐主义的危害,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今圣叹释义】
这一卦象地预言了蒙古人的元朝到第十代皇帝顺帝时代的种种乱象,他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昼夜不分地沉迷于番僧教的房中术,以至于“时无夜”,白天黑夜对他来说已失去意义,即夜夜春宵。出现明显的衰亡的迹象,最后在起义军的反抗下丢掉了江山。“房中自有长生术,莫怪都城澈夜开”就是说这件无耻的事。而老百姓则因天灾人祸而无法生存下去,真是“年无米”,的确是连年饥荒、民不聊生,百姓食不果腹,皇帝却对此置若罔闻,沉迷于私欲之中。终于导致“贼四起”。
在元顺帝的昏庸统治下,朝中奸臣当道,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结党营私,“花不花,贼四起”,腐败之风盛行,社会公正荡然无存。一些人更是胆大妄为,欺上瞒下,将国家推向了深渊。
“花不花”,宦官朴不花内结宠妃,外结权相,气焰薰天,他还压住四处造反的警报不向皇帝报告,致使最后不可收拾。各朝各代亡国时总有大奸臣出现,在元朝那就是这位朴不花为代表的了。
“鼎沸中原”正是这一社会动荡的的真实写照。随着黑暗的统治与天灾人祸的不断交织,中原大地犹如沸水般鼎沸,民怨沸腾,起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起。各地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汇集一处,共同对抗腐朽的元朝统治。而“木木来”则预示着新生力量的崛起,有人将顺应民意,建立新的政权,给人民带来希望。当告急的警报不断从四面八方传来,京城之内却依然歌舞升平,皇帝仍沉迷于个人的享乐之中,沉迷于房中术,对告急不理不睬。对国家的危难置若罔闻。最终,当起义军攻入京城之时,天子才仓皇携后妃出逃,这一幕也成为了元朝灭亡的注脚。
“鼎沸中原木木来,四方警报起边垓”,一看可知天下大乱了,而最引人注目的“木木来”,其实就是指对后来最有影响的韩林儿这一支造反队伍。韩林儿是白莲教韩山童的儿子,被刘福通立为宋帝,建都于汴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就是韩林儿麾下的一支队伍。所以这一支是有特别地位的。
【易经中的本卦】
这一象与《易经》中的豫卦遥相呼应,豫卦上震下坤,恰似冬日严寒已过,春意盎然之际,天空中春雷阵阵,催促着沉睡的大地万物复苏,迎来生命的又一次勃发。卦辞“豫:利建侯、行师”深刻揭示了此时正是万物生长、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为军队出征作战提供了有利时机,也是君主王侯开拓疆土、建立国家的天赐良机。
《彖传》有云:“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此言道出了豫卦的核心精神——顺应时势,方能成就大业。九四爻作为阳爻,居于阴爻之间,恰似强者身处众星拱月之位,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宏伟志向,而弱者亦能顺应此势,和谐共处。
下坤上震,坤为地,象征广袤无垠、厚德载物;震为雷,代表惊蛰之声,万物响应。此卦象生动展现了自然界万物顺应时节、蓄势待发的生动场景。正如军队若能准确把握时机,应时而动,则能势如破竹,封疆裂土,成就一番王图霸业。豫卦所蕴含的顺应时势、把握机遇的智慧,对于个人、国家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天地顺应自然法则,日月各司其职,互不侵扰,四季更迭有序,周而复始,无有差错。圣人若能效法天地日月,顺应时势变迁,秉持公正,赏罚严明,则百姓必能心悦诚服,归顺于道。豫卦所蕴含的“应时而动”之理,实乃深远且博大,指引着世人前行的方向。
《象传》有云:“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此言上卦震雷与下卦坤地交相辉映,宛如春雨绵绵、雷电交加之中,万物竞相复苏之景。古之圣王观此卦象,遂制礼乐以颂天地之德,并以丰盛之礼祭祀上苍与先祖,以表敬仰与追思。此卦亦预示着元朝末年,残暴统治即将迎来终结,如同寒冬过后必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般。
“初六:鸣豫,凶。”此爻警示世人,若沉迷于安逸享乐之中,不思进取,终将招致凶险。象传云:“初六鸣豫,志穷凶也。”安于淫乐,必使人心志消磨,斗志尽失,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此爻恰似预言了元朝末年,元顺帝沉湎于享乐,荒废朝政,致使民不聊生,最终导致政权倾覆,身死异乡的悲剧。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此爻则讲述了虽陷困境却能迅速脱险,终获吉祥的故事。象传解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意指六二爻处下卦之中位,象征持中守正之道,故能迅速摆脱困境,迎来吉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元军逃亡漠北后,丞相脱脱力挽狂澜,以中正之德统领军马,接连取得胜利,稳定政局的壮举。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此言预示着对于即将来临的预备工作,若心怀忧虑,恐惧其不能顺利进行,则事后必生懊悔;而明知有潜在风险,却迟迟不采取行动,则终将悔之晚矣。元顺帝的懈怠朝政,恰为权谋之士提供了可乘之机,国家因此陷入动荡。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此爻象征着外出狩猎满载而归的喜悦,但亦提醒我们需警惕周遭的谗言与诱惑。象传有云:“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脱脱将军在攻打张士诚起义军的战役中本有望大获全胜,却因元顺帝轻信谗言,被剥夺了相位,致使胜利功亏一篑,令人扼腕。
“六五:贞疾,恒不死。”此爻关乎疾病之占,预示着虽病入膏肓,然犹有转机,可保长久之命。象传解释道:“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六五阴爻凌驾于九四阳爻之上,象征着柔弱之中蕴含着坚韧不拔的力量。正如元朝末年,中原与南方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元顺帝虽被迫迁都漠北,建立“北元”,却仍能在困境中维系其统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此爻揭示了元朝末日的临近,而元顺帝却依旧沉迷于享乐之中,无可救药。象传悲叹道:“冥豫在上,何可长也。”在朱元璋红巾军的强大攻势下,元朝军队因缺乏核心领导而溃不成军,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覆灭。元顺帝携家眷仓皇北逃,一年后便在忧郁中离世,结束了其荒淫无度的统治生涯。
【本象正史对照】
元顺帝,即妥欢贴睦尔,作为元代的末代皇帝,是元明宗和世琼的嫡长子。他的命运曾历经波折,被流放到朝鲜北部及广西桂林等地。然而,1333年,命运之神眷顾了他,一群权臣,包括伯颜及其婶母,联手将他迎回宫中,推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
在元顺帝的统治时期,朝政大权实际上被伯颜及其婶母所掌握。这段历史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神秘的预言故事。相传,一位算命先生曾断言文宗皇帝驾崩后,其子嗣均不宜继位,否则难逃短寿之劫。皇后为验证此说,特意找来一名孩童进行试验,结果那孩子果真在短短两月内夭折。因此,妥欢贴睦尔才得以幸运地继承了皇位。更耐人寻味的是,在他登基之前,还达成了一项协议,即一旦元顺帝萌生退意,皇位将回归文宗一脉。
登基后的元顺帝,将都城定于上都,并感恩于伯颜的拥立之功,任命其为中书右丞相。自此,伯颜权势熏天,独断专行,排除异己,而元顺帝则形同虚设,有名无实。不久后,天灾接踵而至,京城遭遇洪水侵袭,黄河泛滥成灾,两淮地区久旱不雨,徽州山崩地裂,汴梁更是天降血雨。这一系列异象令皇后的弟弟唐其势怒火中烧,他密谋与兄弟答剌海联手,意图废黜元顺帝。
唐其势在东郊暗中集结军队,企图趁夜色掩护突袭皇宫,却未料皇帝已有所防备。当叛军冲入皇宫之时,四周伏兵四起,迅速将唐其势制服。而答剌海,因年幼惊恐,慌乱中躲至皇后裙下,最终仍被拖出斩首,这一幕惊心动魄,几乎令皇后魂飞魄散。随后,顺帝以此为由废黜了皇后,并毒杀了她的儿子,至此,登基前关于皇位传承的约定(即权位应传予文宗后代)彻底作废。
顺帝采纳伯颜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此举令天下书生顿失晋升之路,满腹牢骚,怨声载道。恰在此时,高丽籍女子奇洛与外籍太监朴不花一同入宫,二人同为异乡人,自然惺惺相惜。朴不花负责宫廷琐事,如端茶递水、打扫清洁;奇洛则在宫中从事针线活计。闲暇之余,他们常聚在一起,共叙乡情,相互慰藉。
随着时间的流逝,奇洛在宫中养尊处优,愈发显得端庄秀丽。她不仅外貌出众,更兼性格温婉,深受众人喜爱。一日,顺帝在宫中闲逛时偶遇奇洛,被其美貌与气质所吸引,遂将其召入自己宫中。奇洛以其温婉顺从深得顺帝欢心,却也因此触怒了皇后钦察氏,后者愤而对她施以暴行。顺帝得知此事,怒不可遏,竟不顾一切地给皇后灌下了毒酒,以解心头之恨。皇后之位,自此空缺,而奇洛则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似乎已是皇后之位的最佳人选。
唐其势在东郊暗中集结军队,企图趁夜色掩护突袭皇宫,却未料皇帝已有所防备。当叛军冲入皇宫之时,四周伏兵四起,迅速将唐其势制服。而答剌海,因年幼惊恐,慌乱中躲至皇后裙下,最终仍被拖出斩首,这一幕惊心动魄,几乎令皇后魂飞魄散。随后,顺帝以此为由废黜了皇后,并毒杀了她的儿子,至此,登基前关于皇位传承的约定(即权位应传予文宗后代)彻底作废。
顺帝采纳伯颜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此举令天下书生顿失晋升之路,满腹牢骚,怨声载道。恰在此时,高丽籍女子奇洛与外籍太监朴不花一同入宫,二人同为异乡人,自然惺惺相惜。朴不花负责宫廷琐事,如端茶递水、打扫清洁;奇洛则在宫中从事针线活计。闲暇之余,他们常聚在一起,共叙乡情,相互慰藉。
随着时间的流逝,奇洛在宫中养尊处优,愈发显得端庄秀丽。她不仅外貌出众,更兼性格温婉,深受众人喜爱。一日,顺帝在宫中闲逛时偶遇奇洛,被其美貌与气质所吸引,遂将其召入自己宫中。奇洛以其温婉顺从深得顺帝欢心,却也因此触怒了皇后钦察氏,后者愤而对她施以暴行。顺帝得知此事,怒不可遏,竟不顾一切地给皇后灌下了毒酒,以解心头之恨。皇后之位,自此空缺,而奇洛则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似乎已是皇后之位的最佳人选。
元顺帝长期修炼却未见成效,反致身体日渐衰弱。此时,有人献上长生不老之药,顺帝满怀憧憬地说:“若朕服此药,即便不食亦无饥饿之感,定能如神仙般遨游琼岛仙山,逍遥自在,视天下如粪土。”宦官梁行在一旁阿谀奉承,称陛下之装扮已与神仙无异,而海边仙山亦不过如此,若能继续此逍遥生活,便是人生极致,何必向往远方虚无之境?顺帝深以为然,遂下令建造紫霓城、玉宸馆及琼花洞,竣工后即迁居其中。
不久,又有奸臣进谗言:“世人皆言,天下太平之时,皇帝便是神仙。陛下何不索性只做神仙,超脱尘世?”顺帝听之有理,自此彻底摒弃国事,将军政大权交付太子,并重用朴不花举荐的搠思监为宰相。此时的朴不花权势滔天,成为朝中举足轻重之人物,他不仅掌控官员升迁,更参与国策制定,对异己官员大肆打压,致使朝中多数官员纷纷依附于他。
顺帝对朴不花与搠思监的胡作非为置若罔闻,导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朴不花为巩固权势,竟图谋废黜顺帝,拥立太子登基,却遭顺帝母舅老的沙反对。老的沙因此被皇后封为雍王,调离京城。失去老的沙的阻挠,朴不花最为忌惮的便是大将孛罗帖木儿,他手握重兵,且众多政敌皆投奔其麾下。为防不测,朴不花抢先一步,恶意构陷孛罗帖木儿谋反。顺帝不问青红皂白,仅凭朴不花片面之词,便剥夺了孛罗帖木儿的兵权与官爵,并将其贬谪至四川。
孛罗帖木儿对皇帝的无理之举怒不可遏,毅然拒绝接受贬谪圣旨。此时,蒙古族内其他手握重兵的宗王亦对元顺帝的做法深感不满,纷纷起兵响应孛罗帖木儿,意图以武力迫使元顺帝为孛罗帖木儿平反。元顺帝惶恐不安,面对孛罗帖木儿的退兵条件——交出朴不花与搠思监,为求自保,不得不忍痛应允。然而,孛罗帖木儿在得到二人后,随即处决了朴不花。
与此同时,元朝的统治危机四伏,全国各地的起义浪潮汹涌澎湃。1344年,黄河泛滥成灾,民不聊生。1351年,为缓解水患,元顺帝派遣工部尚书贾鲁主持治河工程。贾鲁采取了疏导的策略,但鉴于时间紧迫,新河道的开凿进展缓慢。加之官吏趁机贪腐,对百姓横征暴敛,使得百姓生活雪上加霜,怨声载道。
而在此之前的1350年,元顺帝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飙升,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弟子刘福通敏锐地捕捉到民众对官府的不满情绪,决定趁机起义。起义军以红巾裹头为标志,故被称为“红巾军”。不幸的是,起义计划泄露,韩山童被捕后英勇牺牲。刘福通则带领余部突围而出,队伍迅速壮大。随后,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打出“复宋”的旗号,建立大宋政权,史称“小明王”,吸引了郭子兴等众多义军加入。同时,在湖北地区,彭和尚辅佐徐寿辉发动起义,形成了另一股强大的反抗力量。
元朝政府为平息各地红巾军的叛乱,派遣大军进行镇压,其中丞相脱脱担任督战重任。脱脱亲赴徐州前线,成功击溃了芝麻李部的起义军。然而,在1354年,正当他率领大军围攻高邮张士诚起义军之际,元顺帝却轻信谗言,罢免了脱脱的官职,并解散了其麾下的百万大军。此举导致大量士兵转而投奔刘福通的红巾军,使得红巾军势力愈发壮大,影响日深。
除了红巾军之外,当时还有方国珍和张士诚等领导的起义军,他们活动范围广泛,实力强劲,成为元朝的心腹大患。1359年,元军攻克汴梁城,韩林儿在刘福通的保护下逃往安丰。但不久之后,张士诚攻陷安丰,韩林儿又落入朱元璋之手。在返回途中,朱元璋却将“小明王”韩林儿杀害。
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此时,他麾下的红巾军已成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同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率军北伐元顺帝。元顺帝见大势已去,携后妃及太子逃往上都。徐达率军攻入大都,宣告元朝灭亡。元顺帝继续北逃,面对失去的江山,他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最终因疟疾发作而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