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引子 第1章 糖画踏青云(2 / 2)魂鹞传奇首页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正宗的阳江糖画,甜甜蜜蜜,好吃又好看!”

一声声吆喝,穿透了夜色,吸引了过往的行人。

一个扎着大辫子的孩子,眼睛圆溜溜的,瞪得贼大,她兴奋地指着糖画摊位上的图案,大声地说:“叔叔,我要个大点的,弄个鸳鸯戏蝶!”那童真的声音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糖画师傅身穿一件火红色的长衫,腰间佩戴着一个火焰形状的吊坠,衣服的后背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符号,他手持铜勺,在炽热的火炉旁忙碌着。每当他挥动铜勺,那金色的糖浆便如同流水般倾泻而出,在青石板上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每一个图案中都有一些像符号一样的点缀,颜色丰富多彩,色彩鲜艳明快,如同火焰一般耀眼,非常好看。他的手法娴熟,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艺术感。完成一幅糖画后,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叫卖,声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使得更多的行人驻足观看。

“爷爷,我要一条龙!像风筝一样很长很长的巨龙!”

一个小朋友兴奋地跑过来,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渴望。糖画师傅微笑着点头,他的眼神总是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好咧,一条很长的巨龙!”便开始熟练地绘制。

勺子在空中飞舞,金色的糖浆如丝如缕,缓缓流淌,在青石板上形成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周围的小朋友们都拍起了手,为糖画师傅的技艺喝彩。

“师傅,你的糖画口感非常独特,放在口中融化时会释放出一种淡淡的香气,非常好吃。你在这画糖画多久了?”

一个过路的老爷子好奇地问道。糖画师傅停下手中的工作,微笑着回答:“哦,我算算,差不多四十年了。这条街一直都很热闹。早些年更是繁华,整条街都是卖风筝的小摊。不过后来卖风筝的小摊逐渐减少了,空余的摊位多了,我的糖画摊也就摆起来了。”

糖画师傅突然停下来,笑着说:“老爷子,我看您不像是本地人呢,哈,我做个给您尝尝,不要钱。”

老爷子捋了捋胡须,笑着说:”我四川的,刚来不久,这条街真是热闹,我喜欢带孙子来玩。我当时第一次来,就觉得这个牌坊很有意思!“

糖画师傅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望向远方。霓虹灯洒在青云路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他感叹地说:“青云路远飞难到,碧海楼深梦易迷。这座青云路牌坊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与阳江学宫牌楼对峙。它见证了青云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YJ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牌坊上的‘青云’二字以及左右两侧的‘腾蛟’和‘起凤’四字都是由阳江本地书法家所写,字体涵盖了楷、行、草、隶、篆五体,展现了阳江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

他再次看向那座古老的牌坊,眼中满是敬仰和感慨。

他继续说道:“青云路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代,阳江地区有一位年轻的书生,他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继续深造。有一天他在街头偶遇一位神秘老者,老者见他才华横溢便赠予他一本秘籍。书生按照秘籍中的方法修炼终于一飞冲天成为了一位仙人。为了纪念这位书生的传奇经历人们将这条街道命名为青云街寓意着人们可以像这位书生一样通过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登上人生的青云之巅。”

老爷子听后竖起大拇指,“师傅,你太厉害了,看来你很了解这里的文化,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领悟到了青云路上虽美好,但也需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啊!”

糖画师傅用竹签按了一下糖画,拿起来递给老爷子。

“青云路,我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我的糖画摊点,守住所有人的回忆。”

“车来了,车来了,大家快闪开啊!”

伴随着老梁那熟悉的叫喊声,一辆小皮卡缓缓驶来,稳稳地停在了梁记风筝店的门口。我仿佛能感觉到那满载着做风筝的竹篾的重量,它们随着车辆的颠簸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

店门口的那片空地,是老梁削竹篾、制作风筝的圣地。每当阳光明媚的日子,都能看到老梁在那里忙碌的身影,竹篾在他手中飞舞,发出清脆的削切声,伴随着他脸上的专注与满足。

糖画师傅的摊位就在梁记风筝店旁边,他看见老梁的车停下,笑着打趣道:“老梁啊,今天一天没见你,是不是和你家那口子去游山玩水啦?”

老梁坐在车里,笑着回应:“哪儿啊,我们是去山里砍竹子去了。”

车门缓缓打开,老梁下了车,他小心翼翼地搬动着那捆捆好的竹篾,生怕弄坏了这些宝贝。当他把竹篾全部搬下车后,店里的灯光也亮了起来,那熟悉而温馨的氛围瞬间弥漫开来。

这时,店后面的刘婶跑了过来。她看见老梁回来了,高兴地喊道:“老梁,你可算回来了!今天的竹篾看起来特别好啊!”

老梁笑着点点头,说:“是啊,今天的运气不错,找到了不少好竹子。刘婶,你来得正好,快来帮忙把这些竹篾搬到后面去,我们明天就开始做风筝。”

刘婶熟练地接过老梁手中的竹篾,两人一起将竹篾搬进了店里。

“这一大捆,便是我们尚未加工的竹材,刘婶,你且看我如何处理它们。“

老梁微笑着,步伐沉稳地走向一旁的工具箱,细心地挑选出一把锋利的砍刀。他轻轻拿起一根竹子,目光专注,仿佛在与竹子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老梁手腕一抖,锋利的砍刀瞬间切入竹子,伴随着轻微的“咔嚓”声,竹子的上部分便被干净利落地砍了下来。他并未停歇,紧接着又是一刀,精准地砍去了竹子下部分那些较短的节段。

“刘婶,你瞧这上部分的竹子,虽然翠绿鲜嫩,但因其过于稚嫩,削出的竹篾容易失去水分,导致变形,无法用于精细的竹编工艺。“老梁耐心地解释着,手中的动作却丝毫不减。

他又指了指那些被砍下的竹子下部,“而下部分的竹子,虽然颜色深沉,看似坚韧,但竹节较短,柔韧性较差,且重量分布不均,同样不适合我们的需求。“

刘婶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仿佛已经领悟了其中的奥秘。她学着老梁的样子,拿起一根竹子,比划着如何下刀,脸上露出了认真的神情。在老梁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处理竹材的技巧。

刘婶是店里的老员工,家住隔壁巷,平时热心勤快,是个乡下人,丧偶多年,家里还有个脑瘫的儿子,叫阿卓,见他呆头呆脑的,大家伙都叫他傻卓,都有成家的年龄了,刘婶平时为了照看儿子,在青云路打了两份钟点工,每天两家店铺来回跑。阿卓平里时常跑到老梁店里看老梁画风筝、做风筝,一晃就二十个年头了,他也可算个对风筝略懂一二的老手。刘婶打心底里感激老梁夫妇对她娘儿俩的关照。

“卓子,快把家里那袋麻袋扛来,系着红头绳的那袋!”

刘婶站在巷口大声喊道。不一会儿,阿卓一拐一瘸地扛着麻袋来到了店里。

他气喘吁吁地说:“妈,你……这两天下乡挖的花生,鲜着呢!我们……我们娘俩平时吃不完这么多,你拿点给老梁叔他们吧。”

老梁赶忙推让着说:“别别别,刘婶,你们留着吃吧。吃不完可以拿到街上卖点钱,青云路人流多,能卖个好价钱。”

但刘婶坚持说:“哎呀,以前能喊得起价,现在生意淡了。再说卓子玩的风筝你每个钱都不收,现在媳妇娶不到,留个风筝给他做念想,也不会寂寞。”说完她笑嘻嘻地走出去了。

不远处,街角的小贩们正忙碌着,李大妈热情地吆喝着:“来来来,看我这红薯,烤得金黄酥脆,香气扑鼻啊!”

眼看着炭火上的红薯在火焰的舔舐下渐渐变得金黄酥脆,那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

旁边的小王则高举着糖葫芦,向过往的行人展示:“新鲜的水果,糖衣包裹,甜而不腻,快来尝尝!”

一群孩子穿梭在人群中,有的手里捧着一串糖葫芦,有的则拿着一个热腾腾的红薯,每一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几个小辫子兴奋地喊道:“这糖葫芦真甜,你们的红薯好吃吗?”另外几个孩子点点头,笑着说:“好吃极了,我们一起再去看看还有什么好吃的吧!”

臭豆腐摊位则散发出一种独特而诱人的味道……这些美食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觉诱惑让人垂涎欲滴。

街边的长凳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品着茶。

张爷爷看着眼前的灯火阑珊,轻轻抿了一口茶,感叹道:“这老街啊,虽然变了样,但那些熟悉的味道和人情味还是没变。”

旁边的李奶奶也附和道:“是啊,每次来这里都好像回到了年轻时候。”

刚才,那位白发苍苍的买糖画老爷子,他缓缓地挺了挺脊背,但仿佛身体被岁月紧紧地束缚,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艰难。他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借助这股气力将僵硬的脊骨拉伸开来,他缓缓地伸直了腰,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哎呦,这老骨头啊,真是不中用了,弯个腰都这么费劲。”

此时,小孙子像是听到了召唤一般,眼中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他欢快地喊道:“爷爷,背我,背我!”

说完,他如同小猴子一般灵活地一跃而起,稳稳地落在了老爷子的背上。

老爷子笑着弯下腰,用那双布满皱纹的大手稳稳地托住了孙子的屁股,然后慢慢地直起身子。他的背脊虽然弯曲,但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定和稳健,仿佛承载着孙子的欢笑,也承载着他对这个家庭的深深责任和爱。

爷孙俩就这样走在了热闹的人群中,他们的身影在灯红酒绿中显得格外温馨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