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荣耀与传承
清晨,阳光如细丝般悄然洒在青云路的青石板上,每一块石板都像是被轻轻吻过的脸庞,泛起了金色的涟漪。街道上车水马龙,车辆穿梭如织,却又不失秩序。行人步履匆匆,他们脸上带着各自的故事,或喜或忧,或期待或失落。
两旁的骑楼,古朴而典雅,仿佛时光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家家小商品零售店错落有致,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五感俱全。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交响乐,让人感受到这人间烟火的喧嚣与亲切。
在这繁忙的街道上,“梁记杂货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别样的光芒。那不到六十平米的店面,虽然不大,但每一寸空间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青灰色的砖墙,墨色的瓦房顶,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正门上方,一块方方正正的牌匾醒目地挂着,上面的字迹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见。侧门悬挂的牌匾则显得更为古老,木质表面龟裂斑驳,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店内墙壁上、货架上挂满了形神皆备、色彩斑斓的风筝。它们或轻盈飘逸,或五彩斑斓,每一只风筝都仿佛有着生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些风筝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人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情感与温度。
老梁轻手轻脚地推开家门,他回头望了一眼还在沉睡的老伴阮绣花,嘴角勾起一抹温柔的微笑。他尽量不发出声响,生怕惊扰了这难得的宁静。
来到店门口,老梁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感受着清晨的凉意和宁静。他蹲下身子,开始挪动那几只裹着麻袋的红鼓。随着“咚咚”的声响,红鼓被整齐地摆放好。他小心翼翼地铺上一层薄木板,再放上一张竹椅,紧接着又搬来一张木桌,稳稳地放在椅子旁。
坐下后,老梁拿起一把锋利的剪刀和一根竹篾,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他轻轻地将竹篾的一端放在膝盖上,用剪刀小心翼翼地修剪着竹篾的边缘。每一次剪切都显得那么流畅而精准,仿佛剪刀与手指已经融为一体。
“这竹篾得修得平滑,不然风筝飞不高。”老梁自言自语着,目光专注而坚定。
随着竹篾逐渐变成风筝的骨架,他开始缠线。他拿起一卷细线,熟练地绕过竹篾的每一个节点,将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这线得缠得紧,不然风筝容易散架。”老梁一边缠绕着线,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想象着风筝在天空中翱翔的样子。
缠完线后,他开始裱纸和绘画。他拿起一张白色的宣纸,轻轻地覆盖在风筝的骨架上。他用手指轻轻按压着宣纸的边缘,确保它与竹篾紧密贴合。
“这纸得选得好,得轻还得有韧性。”老梁边按边说,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随后,他拿起一支画笔,蘸上一些颜料,开始在宣纸上描绘出五彩斑斓的图案。他的画笔在宣纸上飞快地舞动,时而勾勒线条,时而涂抹色彩。
“这风筝得画得好看,得让孩子们喜欢。”老梁笑着说,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快地放着风筝的场景。
不久之后,一只栩栩如生的风筝便在老梁的手中诞生了。他满意地看着自己手中的作品,脸上露出了满足和自豪的笑容。他轻轻抚摸着风筝的每一个细节,仿佛在欣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嗯,不错,今天又能多卖几只风筝了。”老伴阮绣花站在门口,一边绑着辫子一边说。“绣花,你晓得起来了,呵呵呵。”
老梁说着就把风筝放在一旁晾干。他知道,这是他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成果,也是他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见证。
这个时候,居委会的一队人马突然出现在“梁记杂货店”的门前,队伍最前面的是居委会的负责人黄义伟,他身穿整洁的西装,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步伐稳重而有力。紧随其后的是几位工作人员,他们手持着崭新的牌匾,牌匾上“梁记风筝坊”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格外庄重。队伍两侧还伴随着几位志愿者,他们手中捧着鲜花和彩带,为这场仪式增添了几分喜庆和热烈。
老梁见状,连忙放下手中正在修补的风筝,快步走到店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