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可以择日见他!”
“臣知晓了,这就出城去见蒋琬。”胡综拱手示意,快步走了出去。没过多久,胡综去而复返,到了馆舍寻蒋琬而未果。
得知蒋琬正在江边散步,胡综微微一愣,策马寻了出去。走了大约四里远,才找到了看着江景的蒋琬。
“公琰,公琰稍待!”胡综策马追来,口中高声喊着。
蒋琬站定,笑眯眯的看向驰来的胡综:“我还以为再见伟则兄要到明日了呢?”
“吴王有何旨意?”
胡综翻身下马,将马栓到了小路边的一棵树上,拉着蒋琬继续先前踱步。
“公琰,我有一事需要问你,还望公琰坦诚以对。”胡综认真问道。
蒋琬望着江水,不经意般答道:“若我说得好了,吴王就会休养的更好吗?”
胡综脸色微微一红,调整了一下心态,出言问道:“方才我已见过吴王。吴王只是有些疑惑,魏吴之间已经罢兵三年,期间种种事情公琰都已知晓。”
所谓种种,说的就是曹睿与孙权的相互致信、各地守臣时常致书问候,以及魏国多了一名具有孙氏血脉的王爵后嗣。
见蒋琬未有回应,胡综继续道:“诸葛丞相欲请吴王出兵,必有所恃。诸葛丞相能与吴国什么利益?”
“伟则兄早这般问不就好了?”蒋琬拍了拍胡综的手臂:“我坦诚相待,伟则兄坦诚以问,汉吴本是同盟之国,这样才好嘛!”
胡综道:“同盟理应坦诚。”
蒋琬笑道:“这不就好了嘛!我与伟则兄说,伟则兄能在吴王面前说得上话吗?”
胡综认真点头:“可以!”
蒋琬伸手指了指天:“伟则兄也是吴国少有的饱学之士。我有一问要问于伟则兄,不知伟则兄敢不敢答?”
胡综答道:“公琰请试尽力言之。”
蒋琬发问道:“为何昔日曹孟德不亲自称帝,而是要轮到曹丕才篡汉?”
汉魏易代的这种大事件,发生之后在整个华夏都引起了反复议论。而东吴内部关于此事,早都达成了一致的观点。
胡综叹道:“曹操久食汉禄为汉臣,不欲以汉臣之名称帝。”
“昔年司徒赵温欲征辟曹丕入司徒府为掾,惹得曹操动怒处死赵温。又因曹丕必须出仕,只得亲自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曹丕任官已经克制如此,却仍然被天下人唾骂。”
蒋琬瞥了胡综一眼,边走边说:“吴王可曾为汉臣?”
胡综面色严肃了些:“公琰莫不是在说笑?这天下谁没做过汉臣?”
蒋琬继续说道:“若是做了汉臣、而又做了魏臣呢?”
胡综停在原地,神情冷峻的看向蒋琬。锵的一声,腰间宝剑抽出了半截。
“公琰若有事就说事。若再这般轻慢君上,我现在就斩了你!”
蒋琬摆了摆手,毫不在意的笑道:“伟则兄莫急,我与你论的乃是正经事。”
“我昭烈皇帝乃是景帝玄孙,继汉室帝业乃是理所应当。曹丕虽然演了出戏,倒也能以古礼禅让而对,以搪塞天下人之口。”
“若吴王想要称帝该以何为凭?”
胡综听闻蒋琬所言,愣在了原地,久久不言。
孙氏以江东一地为基业割据,如今已经三十年了。这三十年中,眼见曹氏代刘,刘备称帝,吴国群臣又哪里不会心有所动呢?
想归想,找出一个合理的途径还是不容易的。
在汉末三国之时,天子、皇帝的神圣性还处于高位。
谁做了皇帝、谁家得了帝业,这都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妄为的。
所谓‘兵强马壮者为帝’,这个论断在当下站不住脚,不符合整个华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
如蒋琬刚才所说,孙权先做汉臣、又做魏臣,该以什么作为称帝的依据呢?
胡综看向蒋琬,躬身一礼:“此事重大,还望公琰能教我!”
蒋琬嘴角上的轻笑依然未去,淡淡说道:“若汉帝承认将汉、吴分为两国,吴王称帝路上的枷锁不就没有了吗?”
胡综大惊:“公琰是说,汉帝愿意让吴王称帝?”
“此事是真是假?莫要诓骗于我!”
蒋琬正色道:“伟则兄是君子,我蒋公琰难道不是吗?”
“如今天色未晚,伟则兄莫不如带我现在就去见吴王,也好免得长夜思索、灼人心肠!”(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