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淡定说道:“刘中书,待入城后拟诏,敕中郎甄像为越骑校尉,即日随军!”当年司徒王朗为天子使者、入邺城询问校事之事后,甄像曾面见王朗陈说事宜。三年过去,如今的甄像也已三十六岁了。
三十六岁为越骑校尉,算不得晋升神速。但在太和年间,当今陛下并不曾加封外戚为官。
甄像这是头一个!
如今开了这个先例,外戚难道又要得用了吗?
刘放心思婉转,口中答应的却丝毫没停:“臣遵旨!”
甄像也是三十六岁的人了,经历了甄家的大起大落后,心境早已历练成熟。面对皇帝授官,又哪里会作态婉拒呢?
甄像当即拜倒:“臣甄像谢陛下隆恩!”
曹睿点头:“诸卿起身吧。”
“来人,牵一匹御马来。”曹睿吩咐后,看向甄像:“表兄,上马与朕同行!”
“今日朕要整个邺城都知你得官,与大魏天子并驾齐驱!”
甄像抬手将眼角的泪水抹了干净,站起身来:“臣谢恩!”
……
邺城昔日为魏国都城数载,公卿士族、豪族大户本就聚集。加之河北在乱世中最早得到安定,邺城也已经安定了二十余年了。
黄初元年文帝曹丕下令向洛阳迁了许多,可还是有许多并未迁徙的。由于洛阳的军事和政治功能占了重要的地位,单论起城内繁盛之况,洛阳尚不如邺城。
甄像与皇帝同行进城,位次居于百官之前,荣耀如此,不过半日就传遍了整个邺城。
曹睿令甄像如此煊赫,并非一时兴起,乃是有意要提拔母族内的堪用之人。
文昭甄后都已经不在了,皇帝就是外戚的最大靠山。任命也好、罢黜也罢,都可以凭皇帝一言而决。
甄像就是这样被选中的。
皇帝一行从邺城南门中阳门进入,却并未进入行宫,而是在止车门向西而行,朝着铜雀台的方向行去。
皇帝可以住在邺城行宫,也可以住在铜雀台上。
曹睿侧脸问道:“铜雀台你知道多少,可曾去过铜雀台上?”
甄像在一旁拱手答道:“禀陛下,建安十五年武帝在邺城筑铜雀、金凤、玉龙三台,以铜雀台最为广阔,上有宫室一百零一间。”
“臣去过铜雀台数次,最后一次去铜雀台乃是建安二十三年随文昭皇后同去,而后便再未去过。”
曹睿叹道:“自从年号更为黄初之后,文帝便再未来过邺城对吧?”
甄像没有说话,而是沉默的点了点头。
曹睿一边行着,一边看向甄像:“若是仔细想一想,朕也很多年未有唤过你表兄了。”
甄像面色有些惶恐的应道:“陛下乃是天子,臣是陛下的臣属,哪能以亲戚之故忘了礼法呢?”
“还请陛下以后唤臣之名,莫要再如此称呼臣了。”
曹睿仔细看了甄像一眼,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曹睿道:“甄卿,你久在邺城未能授官,你可知朕今日为何赐你越骑校尉的官职?”
甄像抿了抿嘴,摇头答道:“禀陛下,臣愚钝,实在不知陛下圣意,还请陛下示下。”
曹睿道:“那好,朕今日得空,与你说个明白。”
“大魏的上一任越骑校尉,乃是如今的中领军毌丘俭。朕昔日在东宫之时,毌丘俭为朕的文学之臣。”
“在洛阳、在辽东、在关西,毌丘俭的为人行事为朕所重,因而朕将他放在中领军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来。”
“你是朕的亲族,一个两千石的官职与你也就与你了。望你以毌丘俭为例,修德修才,认真在官职上为国家做事,戒骄戒躁。”
甄像知道皇帝在说真心话,拱手一礼:“臣知晓了,定然不负陛下众望。”
曹睿微微点头:“前面就是铜雀台了,朕却想起了一人,愿你能成为他一般的臣子。”
甄像问道:“敢问陛下说得是谁?”
曹睿道:“你知道王修王叔治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