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这个道理。
曹睿出言问道:“还是以县来封吧。”“朕的长子曹启、次子曹延,年龄有别、也该有个先后顺序。给曹启寻一大县,曹延寻一平常之县就好。”
“封地最好不要离洛阳太远。”
司马懿出言道:“陛下,还封在兖州吗?”
曹睿连忙否认道:“不要封在兖州了,河北吧!哪有把王爵都封在同一州内的道理?”
董昭笑道:“既要给皇长子封一大县,天下诸县莫如邺县。”
“陛下觉得邺城如何?”
曹睿笑道:“邺王吗?邺城之地不错,配朕长子相得益彰。就邺王了!”
司马懿想了一想,笑道:“邺城乃是魏国起家基业之本,的确合适。皇次子的封地就不要离邺城太近了。”
曹睿微微颔首,并未说话。
皇帝没开口,众人也不好说。挑个最好的县很容易,挑个普通一些的、却总会有些顾忌。
见众人不肯说,曹睿轻声道:“既然是皇次子,朕希望他平安喜乐一些就好。陈郡不是有个长乐县吗?”
“长乐王如何?”
四人一并表示赞同。
“那好。”曹睿点头,看向书房内侍立着的杜恕:“务伯,去将刘中书唤来、朕要让他来拟旨。”
没过多久,刘放便匆匆赶至。
曹睿道:“刘中书拟旨,在本月内择一吉日,封皇长子曹启为邺王,封皇次子曹延为长乐王,以昭大魏江山永固之理。”
“遵旨。”刘放应道。
为皇子封王之事告一段落,曹睿看了董昭一眼,又对西阁东阁的四人说道:“之前朕与你们说的太庙陪祀一事,朕现在已经想好了。”
“第一批配享太庙的四人,朕选了夏侯元让、曹子孝、程仲德、王景兴。诸卿有何意见?”
书房内的众人互相对视了几眼后,司马懿拱手道:“陛下选出的四位重臣皆是大魏股肱之臣,臣完全赞同。”
“臣附议。”董昭道。
“臣也附议。”满宠、卫臻一并答道。
曹睿轻轻颔首:“那好,依旧是本月择一吉日开始祭祀吧。”
“第一批四人,第二批朕欲选十八人。”
“十八人的名单,西阁和东阁一并下去议一议,明日报给朕。”
说罢,曹睿缓缓起身:“朕要练剑去了,你们去西阁商议吧。”
“遵旨,臣等告退。”
……
曹睿自去后宫里的演武场练剑,剑术常练常新、不可荒废,乃是正经的滴水穿石之功。
而西阁内的四人,却为这十八人的名单,心思各异。
司马懿轻咳一声:“陛下让我们选这十八人,那如何去选、如何去评,还是要有依据支撑的。”
“九文臣九武将,这样如何?”
这般分派,卫臻自然是没意见的。
可作为执掌大魏军务的西阁,董昭和满宠对视了一眼,似乎并不认可这一分派的方式。
道理也很简单。
大魏开国之初的功臣,这就涉及到了魏臣和汉臣的敏感问题。
那些直接听命于曹操霸府的武将们,当然能算魏国的开国功臣。
可那些文臣们呢?到底领的是曹操的官、还是汉朝的官?
说不清。
况且,武帝曹操创业艰难、几乎无年不战。乱世正是武将的用武之时,武将们几乎理所当然的功勋更重!
哪能用一半文、一半武这样简单的方式来论起呢?
满宠轻咳一声:“司空,都是国之功臣,只需论功劳大小,何必论文武呢?”
“不如我等先列个名单出来,再从中选择合适的十八人,这样可否?”
西阁东阁的四人,董昭、满宠、司马懿、卫臻,每个人都快成精了。
他们的认可与妥协只是权衡利弊,几乎不会出现算计不到的情况。
司马懿一推,满宠一挡,事情又回到了正轨。
司马懿点头:“满将军所言甚是。既然要选十八人,以大魏臣属之众,总还是要划几条线出来的。”
“将领如何选、文臣如何选?还是该有个标准出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