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打通后,石头尝试打通督脉。《道经》中写到:“督脉主气,属阳,走背部中线。督脉起于小腹丹田,体表出任脉曲骨穴,向下过会阴,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总共有长强、腰俞、腰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二十八个穴位。
督脉除背部主线外,还有三条支线。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体表曲骨穴,向下经过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石头宁心静坐,运行真气出气海穴,经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五穴。
然后提肛过渡到督脉长强穴。冲击长强穴花了七天。之后,运行到腰部冲击腰俞、腰阳、命门、悬枢四穴。在腰部四穴花了十天。之后运行到背部冲击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八穴。冲击背部八穴花了十五天。
然后到颈部,冲击大椎、哑门、风府三穴。在颈部三穴花了七天,然后脑部,冲击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八穴。在八穴上花了半个月时间,然后到经外奇穴印堂穴。
冲击印堂穴花了三天。然后到面部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四穴。在面部四穴也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才打通了督脉的二十八穴。加上经外奇穴印堂穴和任脉二十四穴,总共打通五十三个穴道。
目前只是完成了任脉和督脉的顺行,接下来要完成的是任督二脉的循环,也叫小周天。
(长强穴位于尾椎骨尖端和肛门的中点处,有长久强健之意。女子胞宫向外输出高温高压水湿之气的地方。
腰俞穴在骶骨管裂孔处。穴在腰眼处,能活络壮腰,故名腰俞。
腰阳穴位居第四腰椎,脉气通于大肠俞穴,为督阳与大肠经交汇之处,因名腰阳关。
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是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命门。
悬枢穴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三焦运上运下的枢纽,故名悬枢。
脊中穴,别名神宗、脊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位于脊椎的中部,故名脊中。
中枢穴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因靠近脊椎中部,又是躯体转动的枢纽,故名中枢。
筋缩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管筋肉抽搐,故名筋缩。
至阳穴别名肺底,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为阳经,背属阳,七为阳数,三阳为极,因名至阳。
灵台穴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灵指心神,台指居处。因穴靠近心脏,为心神之居所,故名灵台。
神道穴别名冲道,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神指心神,道指通道。是心气之通道,因名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