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是树,用善的理想正在照亮明媚的前方,而前方却并不遥远,需要我们向前,我们的善也像水一样的澄净、柔和,也柔和掉了我们心中最痛的刺,我们心中最痛的刺也更需要用最好的理念,来长成属于未来世界里最好的花,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就是把最高的善比做成最柔水。看来老子心中的善也并非是普遍的意义,他更是物到极致之后,一种最圆满的状态,最高的善是温柔的,并且体贴着道的周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也是天地之根本,更是归附于永恒的善里,永恒的善里有着万物中最完美但却永远看不到的型,故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无形的东西是看不到、摸不得、听不见的,有理想的人们会按照道无形的指引去追求善的真理。而最高的善确是永恒的,所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永恒长久的关键,是一个人要依靠自然而存在,且莫要恋生存而存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事物的善总是不得圆满呢是怎么回事呢?不得圆满之原因则在于未达中态,然不能中态,故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却不是好事,锋芒毕露则是要褪去锋芒,褪去锋芒才是中态!道德经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的精神就是无为,自然,“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无为是从有里带来的益,而自然是从无中衍生出的善。无为之目的,是尽力避免尘世之诱惑,诱惑的根本在于欲望,故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避免欲望就要不争,不争的极点是虚,而无欲则是静,虚经之结合则是无为。
以粗茶淡饭并不求物欲,也是为无为之道法。道德经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是这个道理
无为不争之下是人的自尊,人的自尊是由成功与耻辱而组成,是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成功于耻辱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不能因为成功而忽视了耻辱,更不能因为耻辱而过分的追求成功,成功和耻辱一定是相互平衡,互相制衡的,不然成功过于自满则衰,而耻辱赋于沉重则生命之危难也。
能做到上述要求的人,则是真正的高人,他们锋芒而不自满,厚道而又独慎,清静无为自然又宠辱若惊,老子曰: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