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以智治国国之贼(2 / 2)太虚一梦证大道首页

此几句就是说:晓得“以智治国”与“不以智治国”的差别,就晓得了治国的准则。即潜在之意“不可欺民”。

时常遵守治国准则,就是有德了。将德行做到深远,就能带领天下返归自然,这样就能一直顺畅发展下去、长治久安了。

很显然,“不以智治国”还并非老子心目中的“以道治国”,但与之接近了。老子心目中的“以道治国”,应该就是那种“大顺”的状况。

老子所言“以智治国”者实在太多。并不只是指那些权谋之士耍花招为国君敛财之辈,而泛指第六十章所言那种“伤人”的统治者。

当然,如管仲那种治国能手该怎么看呢?

一方面他治国的智巧的确高明。

另一方面,他的所有策略无非不过为国君生财敛财而已。

齐虽称霸,但齐国人民并没有得到多大的益处,齐国也不可能因此长盛不衰下去。

或许正因其用心不纯,连孔子也鄙视他“不器”吧?

就是说,即使是经济政策,也首先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发展!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章老子讲谦让不争。

这章挺简单的。

多少意译下即是:江海是百川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处于百川之下。所以圣人想得到民众的尊重,必定会言词谦恭而甘称下位;圣人想列于人民之前,必定会自甘居于民众之后。

所以圣人处于民众之上而民众不会觉得负担沉重,处于民众之前人民也不觉得受到了伤害。所以天下之人总乐于推举他作为领袖。

圣人就是用他的不与民相争的策略,来达到天下都不能与他相争的。

“不争”是道家提出的重要策略之一。表面上略显怯懦,实则是韬光养晦之策。

老子把这点直接整合成对内对外的一致了。

对内,统治者不与民争利,必然就能取得民众的拥戴。也正因不争民利,人民就能发展得好,国家实力就能潜滋暗长地蓬勃提升,就可以更快地达到民富而国强。

对外不逞强争斗,可麻痹敌人,使之放松谨惕,为自己获得相对宽松点的时间与空间用于发展自我。

最终必然还是凭实力说话的嘛!

从此章可以看出,“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后面。最后,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下而民不害”。

事实上,封建统治者当中谁个能做到这一点呢?以不争争,以无为为,这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也是农业小生产者的经济特点及其阶级利益决定的一种社会理想。当然,他们只能把这种理想寄托于理想中的有“道”之“圣人”。

老子为统治者献策都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呐喊。

抛开春秋时农民迫切需要国家权力保护的特定历史环境不说,自有国家以来,古今中外,何时何地人民不需要国家来保护嘛?

国家权力本就是社会公权,只是不同时期受不同阶级代表人物所掌握而已。

民重君轻,以民为本,任何时候都是政权得以长久必须遵守的不二法则!谁不遵守谁就可能把自个给玩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