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的目的当然是要打破常规,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矩彻底破坏。
原因很简单。
当初之所以会有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内阁成为少部分人,乃至极其一小撮人的囊中之物。
人一少,那么竞争烈度就会陡然下降,那些翰林不仅不需要外放地方为官,承受治理地方带来的苦楚,而且还能享受翰林这个衙门所带来的清望与名声。
在规避内卷的同时,又能让来自内阁的权利平稳的继承下去。
由于内阁阁臣都出于翰林之中,而翰林又是一个清水衙门,加之从进士中挑选的人数又极其有限,进入内阁的阁臣大多都有过共事的经历。
这也就相当于同僚。
若是在科举之时,两人或者几人又是同榜进士,那么就是所谓的同窗。
若是两人政治理念相左,问题也不是很大,可如果两人政治理念相同,那问题可就大了。
譬如徐阶与张居正。
他们两人在翰林院共事时,徐阶不仅仅只是张居正的同僚,还是他的座师,结下了师生之谊。
于是在徐阶入阁并且掌握内阁首辅之职之后,在挑选继承人时就会明显倾向于张居正。
虽说张居正与徐阶在某些政治理念上意见相左,但张、徐两人的例子实在太少,大多时候都是一脉相承。
内阁阁臣为了保证自己去职之后不被清算,就会从翰林院中挑选与自己亲近,且政治理念相同的人来继承。
如此一来,权力就完成了继承。
虽说洪武皇帝当初以暴力将丞相制度废除,可随着内阁制度的确立,相权最终以不同血脉传承的方式,在内阁之中传递。
这对于皇帝而言,是致命的。
倘若内阁被守旧派把持,哪怕皇帝看出了如今局势的弊病,想要变法新政,但总得挑选一个话事人。
内阁又往往与皇帝背离,即便皇帝想要重新挑选一个话事人,也只能在翰林当中挑选。
这无疑是从粪坑中找馒头,即便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果腹的馒头,但上面也沾满了屎。
不吃吧,就要饿死。
吃吧,又太恶心。
所以说,得从根本上把这个约定成俗的规矩给破坏掉。
李东阳看了一眼仍然平静的朱厚照,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他的想法是对内阁动手,可也不过是在内阁人数上动些文章,现在皇帝这话的意思是,竟然要从内阁的根基上动手。
这未免也太大胆了吧?
但他并不清楚朱厚照是真实所想,还是出言试探,一时拿不定注意,便试探的性的询问:
“敢问陛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可是祖制,若是贸然更改,恐怕会生出事端!”
李东阳这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试探朱厚照对内阁改制的真实想法,二是试探朱厚照对新政实施之时所要面对的“祖制大旗”的态度。
很多时候,变法者并不缺变法的决心与信心,最怕的是决策者的摇摆不定。
朱厚照轻笑道:“当年商君变法,不也生出事端?自古以来的变法,又岂有太平安然?又岂能不涉及祖制?若是先生害怕退避,又何必言说变法之事?不如让朕下个旨意,否了先生的变法!”
李东阳心中又惊,之所以变法,就是为了与刘健夺权,若是变法在皇帝层面上被否了,那他可真就是待宰的羔羊了。
想要变法,就得获得皇帝的支持,不然,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他也从这话中听出了一些其他的意味——
皇帝的决心。
稍作思考,他便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