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二章 内阁重臣(1 / 2)紫玉鼎天首页

然李唐皇朝承平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深夜,金阳殿没有了以往的沉寂,隐隐约约看见有七八道人影从殿外走进来,然后转向左边的回廊,朝更深处走去。

灯火通明的栖龙殿中,人影憧憧,营造出一阵庄严肃穆的氛围。

此时,接收到天子密诏的内阁成员此刻全都聚集于此。

就连退出朝野十一年之久的老太傅、昔日三大柱国公之一的育国公孔太和竟也被唤来,再加上接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来的耿明,已有七人之数,堪称李唐皇朝承平年间以来人数最多、级别最高的一次内阁会议。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这次内阁会议更可以说是立储托孤会议,而立储托孤会议自李唐皇朝成立以来,目前这还是第一次。

参加此次立储托孤会议的成员有加太师衔的亲王李霸、加太傅衔的育国公孔太和、加太尉衔的安国公邓德毅、加司徒衔的尚书左仆射许章宪、中书令东方无忌、加司空衔的御史大夫黄恩荣、卿侯冠军耿明。

......

李唐皇朝初建立的时候,为了实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和行为规范的中央行政体制,圣武帝李雄在杨隋皇朝“五省六曹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了更为整齐划一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主要表现为在中央政府下分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负责制定政策,以正三品的中书令为最高长官。

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签署奏章,并决定实行与否,以正三品的侍中为最高长官。

尚书省事无不总,为全国行政的总汇官署,负责颁发执行诏令,以正二品的尚书令为最高长官。其下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置正三品的尚书及正四品上的侍郎。

三省六部体制十分完备,各部之间职责明确,相互配合的同时又可以相互牵制。

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

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

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是因为李鼎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后为了集中皇权,限制相权,便将位高权重的尚书令一职闲置不设。

鉴于尚书令虽设而虚其位,遂以其副职从二品的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真宰相,其中又以尚书左仆射居首,地位最为尊崇。

总的来说,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和人浮于事等问题,各种职官之间也是分工细密、职守分明。

为了三省之间的协调行动,三省最高长官会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

自圣武二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因为三省合署研讨、办公,政事堂逐渐成为了一个朝廷高级官员代表中央政府商议重大政事的团体决策组织机构,慢慢该组织就被称为“内阁”。而参与内阁事务的阁员普遍被人们尊称为“阁老”。

......

圣武帝在位期间,最初规定内阁有九大阁老,分别为担任骠骑大将军的霸亲王李霸、加封为天策上将的哲亲王李哲、官拜尚书令的景郡王李鼎、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位、中书令一位、两位侍中、一位天下兵马副元帅。

凡是能进入内阁之人,无一不是在开国战争中立下过卓著战功的元老重臣。每一人都是具备跺跺脚,整个李唐皇朝的官场都要抖三抖的排面人物。

李鼎即位之后的十年间,随着李哲因为双腿残废退出朝堂和前任尚书左仆射育国公孔太和于六十高龄身患疾病提前致仕,再加上李鼎对内阁的架构权力以及相应阁员职位的调整和补充,现在的内阁成员缩减为七人,且排名依次如下:

李霸,今年六十二岁,作为爵位之首的亲王地位不变,且于承平元年加太师衔。

护国公萧诚今年正值杖国之年,作为当今天子李鼎的老丈人,于承平元年加太保衔。按照规定本来已经到了致仕之龄,可以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了。然而因为朝局需要,两个月前被授予侍中一职,前往出使北方的刹叉狄国,为两国增设沿边开放通商城市事宜进行友好交流。只待此次国事访问任务结束,便可以正式隐退了。

邓德毅于承平三年因功由“八明将”之首的“德将”晋爵为安国公,顶替护国公萧诚职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于承平十九年加太尉衔。

许章宪,今年六十九岁,并州人,为当今天子李鼎的授业恩师,于承平元年加司徒衔,现在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地位相当于首相,也称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