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韩信被筑坛拜将 刘邦相见恨晚与之谋天下(2 / 2)俗人俗聊史记话外话首页

韩信进一步反问刘邦,您估量一下,论兵力的勇敢、凶狠、精良、强盛,跟项羽的兵力相比,谁高谁下。

谁也不愿承认自己不如人。刘邦好半天不作声,最后才说,自己不如项羽的。

要不是自知不如项羽,能拱手相让咸阳城?能赴鸿门宴险些掉命?能屈居巴蜀之地?

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不失为睿智。

韩信站起来,向着刘邦拜了两拜(内心佩服坦诚相见),很赞佩地说:“不仅大王您觉得不如他,就是我也认为大王地真的不如他(观点一致,立场一致)。但是臣曾经跟他作过事,让臣来报告一下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吼,千人都吓得腿软(自己有本事),但是他不能信任人,不把责任交付给有能力的将领们(自命清高,别人都不如他)。所以项羽只不过是一个有气血的普通武人罢了。项羽待人有同情心,说话温柔;当问下生病了,不但同情病人的痛苦,而且会为他流泪,会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表面文章作得还可以);但真正等到部下因有功该封给爵位时,他把刻好的印信在手中摩弄得印角都摩圆了,还不肯授给有功的部下。这就是所谓妇道人家的习气,不识大体(对部下赏罚不明)。项羽作为天下的领袖,诸侯们都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可控制中原的关中,却跑到楚地彭城去(汉王喜欢这样)。又违背义帝(项羽拥立楚王后人为义帝,后又派人把义帝杀了)当时与天下诸侯所作的约定(谁打进咸阳,封谁为关中王),而把他所亲近的人、喜爱的人都封为王(任人为亲),诸侯们对他这种自私,十分忿怒不平(失了天下诸侯的心)。诸侯看到项羽把义帝迁徙偏远的地方,而自己却挑了一处地方自立为王了(西楚霸王项羽失了道义)。凡是项羽军队所到过的城邑没有不被蹂躏得残破毁灭的,所以天下人都非常怨恨,老百姓都不愿意归顺拥戴他,只是被他的淫威所强迫罢了(失了民心)。名义上他是领袖,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项羽只是看起来强,但很快就会衰弱的。(身边人离你而去,一定好好想想原因是什么。自己原因?其他原因?再好好想想他了解你什么,去对手那里,又能给你带来什么)

(服务过项羽的人历数项羽短板,有事例有提炼,值得信服,再把汉王的所作所为与其对比,刘邦得天下指日可待)现在大王果然能够一改项王的作法(开始历数刘邦长处,有拍马庇之嫌,但拍到点子上了),只要是天下英武的人,你就任用他(知人善任,韩信就是一例),天下还有什么顽强的敌人会不被你诛灭?您把天下的城池,分封给那些有功之臣(赏罚分明),那么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你呢?您率领正义之军,和那不愿追随项羽,且盼望东归的将士们,去向东进军,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被你打散?又加上项王封得三位秦王,他们原来是秦的将领,带着秦国军队打仗好几年了,死伤无数,又欺骗他们投降项王。结果,项王用欺诈手段,把秦国的降兵二十余万人活埋在新安城南(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兵,不得善终。项羽也不得善终),只剩下三位秦王没有被杀。秦国的父老们虽然在三个人的管辖下,但老百姓恨这三个人(三人没得到关中人民的心)。汉王当初进入秦的武关,没有损害秦国老百姓,废除秦的苛刻刑法,与秦国百姓约定的法律只有三条。秦国老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不希望大王在秦国作王的(关中民心未失)。况且要按照当初诸侯间的约定,大王应该在关中为王,关中老百姓都知道,可是大王却被安排到汉中作汉王,秦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王的(民心所向)。现在大王起兵向东,三秦的属地,只要送一封文告去,就可以收服了!不必动一兵一卒!(一纸文告就能夺得三秦之地,何等刺激)”

“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汉王听了,大为高兴,自己也认为实在是和韩信相见恨晚了,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安排部队去攻打预定的目标。

刘邦听君一席话,当机立断采用并执行,充分说明了韩信有根有据的论断成立,一封文告收服三秦之地的计策可行。拜韩信大将军是正确的,恨自己太晚了。

韩信独到见解也终于证实了夏侯婴、萧何举荐是正确的,也没枉费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遭。

韩信见机行事多年,未遇明主,今日多年抱负志向终有用武之地。虽项羽不是明主,但韩信先事主,中知主,后弃主,也为今日遇明主刘邦,为他日成就自己奠定了基石。

不事项羽,焉知项羽?不为士卒,焉知兵心?不涉秦地,焉知民心?只要用心,逆境中的点点滴滴,也蕴含着成功方向的点滴积累。

作为有本事,能力强的领导,一定要谨记虚心听听下属的合理化建议,即使他再普通再不起眼,也有领导操心不全的地方,考虑不周到的时候,或者忽略的方面,或者轻视的侧面。后世李世民,虚心纳谏,任人为贤,终成明君。项羽自负失去了谋士范增,失去了兵仙韩信,兵败垓下,自刎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