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太阳东升西落,寒来暑往,桥村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着,生活在慢慢变好,生活氛围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在“报效祖国,参军光荣”的号召下,桥村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征兵潮”,桥村男子众多,“征兵入伍”仿佛成了一个“香饽饽”,因为征兵入伍后可能预示着离开乡村,可能意味着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可能意味着拥有“铁饭碗”,在这个年代,一切都是以劳动为荣的年代,入伍在这代人心中,有些人觉得是光荣,有的人则不然。
桥村的村头,那座水塔边拉起了征兵横幅“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村里人来人往,奔走相告:“你们家的男孩子有要征兵吗?”“征兵可是光荣的,你们明天到村委会体检别忘了。”“……”这时,林家的姐妹俩也闻知这一大事,来到了水塔边。
“姐,你说许江会参加吗?”
“……谁知道呢!”
“难道你不关心?”林月英古灵精怪地说。
林月如捂着脸,笑着走开了,心里也是非常之清楚的,如果许江参军了,就必定要跟他,因为预示着她今后的生活不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只有她那可爱的傻妹妹只会开玩笑,其余什么都不懂。
桥村学校里也拉起了横幅“千万爱国情,始从当兵起”,这里的几百名初中即将毕业的学子更是“蠢蠢欲动”,他们也是深知参军入伍在那个年代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他们似乎不知道的是入伍后的苦痛和艰难也是常人不可想象的。
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激情昂扬地说道:“你们身为毕业班的学生,有些已有了后路,因为你们知道,现在还没有恢复高考,你们没地方可去,要么回家务农,要么出去闯荡,但是现在又有了一条路,就是参军——不言而喻,参军是你们现在一条不错的路,到了军队,你可就是吃皇粮的,而且经过努力留下去还可能得到铁饭碗,但是参军的艰苦你们也要有心理准备,天不亮就起床,天黑才睡觉,每天更是跑不完的步,做不完的训练……”
讲台下的学生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脸上露出了异常坚毅的神情,尤其是台下的两个人——一个是被家人嫌弃的但成绩异常优秀的二儿子常善桥,另一个是内心十分有打算,城府很深的许江。常善桥一直信奉着“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到了现在的地步,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要么成家务农,要么去参军,只能选第二条路了,常善桥内心深深下了决心。这是多么可悲的时刻,想读书,没书读!常善桥端坐在位置上,他很清楚,但是他无能为力,他甚至全身瑟瑟发抖,读书是好手,但是生活中的他几乎没有过多的交际能力和劳动能力,也没有其他的才能,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当兵了。另一个则是满脸得意的许江,他和常善桥并不是好朋友,但是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他总会时常跟着常善桥,只是为了能得到善桥能在学习上给他帮助,但是自从知道初中毕业再没有书可读后,他便渐渐远离了常善桥了。现在班主任的这一番话,许江也是做了万无一失的打算,他们家没有善桥家贫困,也是家中长子的,况且他们家有个远方亲戚正是军队中人,他提前知道了参军的一些细则:年龄达标,视力达标,没有身体疾病。这时,他用余光看着身旁位置上的常善桥,内心想着:“不知道那家伙符不符合条件。”脸上的神情冷冷的,也是狠狠的。毕竟这么多年的朋友了,为何会如此之狠毒呢。
“王老师,什么时候能去报名参军?”许江突然站立起来大声问道。
“明天早上7:30可以去桥村村委会报名,并做体检——许江,你的大体格子肯定没有问题的。”班主任老师对于许江是很满意的,他不但机敏,而且也惹得老师的喜爱,不像常善桥只会埋头做功课,看书。
“谢谢王老师,选上了,我请您吃土鸡。”班里发出了阵阵呼声,因为这个年代有土鸡可是一件不小的新闻了。
这时的常善桥仍然只是埋着头,若有所思的样子。
锣鼓喧天、鞭炮起舞,这是一年一度的征兵的大日子,桥村村委会早早地已被要参军报名的年轻男子挤得满满当当,摩肩接踵,有的是自己一个人来的,有的是全家齐上阵来的,有的是携友人来的,有的则是带着对象来的,可想而知,这天的工作社会是怎样的冷清呀。
意气风发的许江携着自己的两个小兄弟来了,各自去工作人员那边那边拿了报名表,气势浩大,走路带风。一旁又来了一个人,他正是常善桥,他是独自一人,他的哥哥并没有来,常建桥是一个特别爱劳作的人,一切都比不上干活好,所以他自是没有来的。常善桥表情也是冷冷的,之分淡漠,这时出现了一个可爱俏皮的声音。
“哎,你也来参军呀?”这是林月英,一旁还有四处张望着什么的林月如,她们都是来“凑热闹”的——其实都是为了来看想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