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茶之发展-朝代论述(1 / 2)茶综述首页

①在周(西周、东周)前茶树就已经开始了人工种植,那个时候茶叶是当作菜品食用。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茶树的枝条和嫩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因为“菜汤”苦涩,所以被叫做“苦茶。”《膳夫经手录》记载:“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②秦朝时候,人们喜欢将茶叶调煮,羹饮,将捣碎煮熟的茶叶与饭菜调和,这样既可以作药用解毒,又能补充营养,将茶叶(解毒药物)加入食物中的做法显得相当便捷、实用。

③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开始改良粥茶法,在茶叶与饭菜调和时会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一起熬煮,想通过佐料来调节茶叶的苦涩,但是这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④两汉到三国时期,茶叶在西汉前就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而东汉就开始制作茶饼,到了魏晋南北朝,茶叶已经被广泛种植,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出现以茶为祭的习俗。

⑤晋代,人们已经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晋代的《荈赋》记载:“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到了唐代,“末茶法”开始盛行,将茶叶磨成粉末,那个时候“末茶法”流传到扶桑。日本人对“末茶法”很推崇,后称之为“抹茶”。

⑥到了唐代,茶开始兴盛,也有了“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唐代茶圣陆羽对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进行总结,撰写了《茶经》,茶圣陆羽就生于唐代,《茶经》记载:“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碧粉缥尘非末也”。表明当时的“末茶法”对于茶叶的碾压磨碎并没有到成粉的情况,书中记录的“煎茶法”也让茶的韵味慢慢体现。“煎茶法”即在炉子上面的的茶釜中煮水,水快沸腾的时候加入碾好的茶叶,用特制的竹筴搅动,在煎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盐,当茶叶泡沫快溢出的时候就可以倒出饮用了。煎茶法饮茶时以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到第四五碗后,就不值得喝了。

据说,唐代积公和尚鉴茶的能力超出,不但可以分辨沏茶用的水,还能判断是谁煮的茶,唐朝代宗皇帝也喜欢品茗,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下旨把积公传到皇宫,决定当面试茶,积公到皇宫后,皇帝让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喝一口后就没有喝第二口,皇帝问缘故?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听后,派人四处寻找陆羽,将其召进宫发现陆羽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陆羽煎茶给皇帝,皇帝揭开碗盖就闻到一股清香神清气爽,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大喊好茶,兴冲冲地走出书房问:“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说:“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代宗非常佩服积公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想留陆羽在宫中供职,但陆羽不求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