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茶之发展-明代论述(3)(1 / 2)茶综述首页

5.明代茶与儒家思想

5.1茶境之和

在明代茶文化的繁荣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这个时期,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碰撞、适应,以及最终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明代茶文化风格。儒家思想强调和谐、礼教和思考,这些理念在明代茶文化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茶境之和,是明代茶文化对环境与品茶过程和谐统一的要求。采茶、制茶、饮茶都需要与环境和谐,与人和谐,与内心和谐。这种理念与儒家追求和谐的思想相一致。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君子能够和谐相处,而小人则常常难以做到这一点。这种思想在现存的明代茶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士所编的茶书大多深刻体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

朱权的《茶谱》对品茶的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处于和谐静雅的状态下进行品茶。同时,谈话内容也要求脱离世俗,尽量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同时也对交谈对象提出了要求。儒士对品茶之人亦提出要求,以达到与人和谐。

明代儒士对烹茶火候提出的要求,即过于文或过于武均不能达到中正平和之标准,这正是对烹茶时内心状态的要求。同时,他们对品茶用水的选择也体现了对和谐之气的追求。

最后,明代儒士对品茶之人时机的选择也体现了内心的要求。只有在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之后,品茶的意境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他们认为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只有在精行俭德之人,才能真正领悟茶的真谛。

综上所述,明代茶文化在发展、繁荣过程中,与儒家思想的碰撞、适应,进而融合为一体。通过追求茶境之和、茶道之礼、茶学之思,明代茶文化将儒家的和谐思想、礼教理念和思考精神融入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这种文化风貌不仅体现了明代茶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接受。

5.2明代茶道之礼

茶道之礼,乃是将儒家所强调的礼仪规范融入以茶待人、与人品茶的过程中,彰显尊卑、主客之别,朋友、知己之情。礼,作为孔子思想的起点,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明代的茶道中,儒家的“礼“思想无处不在。朱权《茶谱》中便记载了茶事中的待客之礼: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明代品茶要求逐渐形成“十三宜“和“七禁忌“的说法,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对礼仪的要求。对泡茶者的妆容、姿态、双手、气息、韵律,茶具的使用、摆放等都有特定的要求。

茶道之礼,传达的正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而茶学之思,则是指明代茶学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处处体现中庸思想与道德要求,追求中庸之道与高雅品质。明代茶书中对采茶的记载非常多,其实质是掌握恰到好处的节奏。泡茶时对沸水火候的要求也体现适宜、折中的中庸思想。儒家注重激发人们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达到一种较为完善的境界。在明代茶文化中,也有这样的修养途径。茶人经常以茶品类比人品,将儒家的道德追求融入其中。

明代茶书的作者大多为崇奉儒家的儒士,儒家思想大量渗透进入茶书之中。中国存世的茶书百种左右,其中明代茶书便约占半数,有五十种左右。儒家作为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流派,其深远影响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茶文化领域。

综上所述,茶道之礼与茶学之思共同构成了明代茶文化的核心,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不仅反映了明代儒士们对品茶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更体现了他们对道德修养和人生品格的重视和思考。这种以茶为媒介的思考和追求,无疑为中国传统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5.3儒家学士大量撰写茶书

儒士大量撰写茶书,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显著。儒家思想作为西汉武帝以后历代统治者尊崇的正统思想,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茶书的作者群体中,僧道占少部分,信奉儒家的儒士占主要地位,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极高。

陆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撰写茶书的,他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茶书《茶经》。陆羽崇奉尚儒学,他的著作多记录儒家政治活动的书籍,这在他自传中也有充分反映。他终身没有出仕为官,但对天下形势与时局变化极为关注和敏感。自禄山乱中原,他便写下了《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他又作《天之未明赋》,这些都体现出他强烈的儒家观念。

明代的茶书作者大多也为儒士,他们不论是长期为官,还是终生未仕,儒学都是他们信奉的主导思想。他们或为进士、举人出身,如陆树声、屠隆、冯时可等,或为诸生,如徐献忠、陈继儒、周高起、田艺蘅等。他们的茶书无不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如和谐、中庸、礼仪、人格、崇玉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