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2章 杨振的学生(2 / 2)2005从拿走苹果气运开始首页

至于为什么没有和以往一样,由自己去直接搞定,而是选择了列出关键点,表述了算法实现方式,看上去不像是一个技术文档,而更像是一个技术总结,然后交给他们5个人去完成。

这就是老师带学生的需要了。

杨振几乎是把雷达系统、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以及光电跟踪系统(EOTS)的相关技术全貌,给进行了解剖式的细节拆解。

并列出了所有相关的技术点、解决方案、涉及的软硬件标准要求,甚至是替代方案和可能的衍生技术等。

然后由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做更详尽的补充完善。

图书馆里查不到的,或者说查清了,却依然没有搞懂的知识点,就可以转过头来跟杨振请教。

这种教学方式,在研究生阶段是很平常的一种方式。

所有知识,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个的项目,在这种一问一答的往来中,在细分领域里不断深耕的。

杨振用这样的项目,去引导他们去学习和钻研,这是他们的幸运。

毕竟,这种项目可不是一般人就能有机会接触到的,而且像这种高精尖的项目,一个顶十个都不夸张。

再加上杨振高屋建瓴的提携指点,压根儿就不需要你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去摸索,而是基本上等于是指出了光明大道,你只需要自己搞定口粮和一应所需就可以上路了。

这种培养模式,是能将人带入发展快车道的。

就像是昆仑里那些科研人员似的。

只要本身基础打的足够牢固,不需要你有多好天赋,在昆仑那边随便跟几个项目,一年下来,不管是眼界还是能力水平,那是噌噌噌的往上涨啊!

原因很简单,修多了汽车坦克,忽然给你一辆拖拉机让帮着修理一下,那还是小儿科?

反过来,你就是再精通修理拖拉机,忽然让你去修汽车,估计也得麻爪……

杨振就“嗯”了一声。

一边示意大家随便坐,一边说道,“一连几天恶补下来,有什么感想?大家随便聊聊,谁先说?”

几个人就不约而同的看向了高大帅气的青年。

青年先是苦笑了一下,然后才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颠覆性,毕竟之前的航电系统,在先进程度的认知上,还是分开来工作的。

“数据显示也好、操控按钮也好,对飞行员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就这一点儿来说,老师你的设计,绝对是革命性的。”

杨振瞥了他一眼,“少拍马屁,别搞这些没用的,谈点儿有实质意义的。”

其余四人就憋着笑,低头的低头,看天花板的看天花板,反正就是掩饰的十分牵强。

青年自己也讪讪一笑,“咳咳……其实就是真心话来着,毕竟这种通过光纤和各种传感器高度互联,用综合管理的方式,去同时处理多种任务的模式,真的很有开创性。”

杨振就呵呵了两声,“那是因为战斗机的航电系统,毕竟是安装在机身内部的,不像发动机、导弹、气动外形那样,看上去更为直观,所以认知比较有限罢了。”

青年就很认真的点着头,“所以我最大的疑惑,其实还在于设计中的那种全景智能监控,按照老师您的设计,是需要安装在机头、机背、机腹的8个光电传感器组成,进而提供360度的全方位观测。

“但是,所采集到的高分辨率图像,是需要整合到头盔显示器上的,以此实现球形环状视野,并拥有看穿机身的能力。

“然而这样一来,以当前的硬件性能条件,真的能完美实现吗?我不是搞电子工程的,所以对此有些存疑。”

杨振就笑了笑,“这个我倒是可以保证的,不过,需要暂时在这里卖个关子,反正过段时间,你们就能见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