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清晨,工厂靠南一侧的私塾内,朗朗上口的读书声透过厚重的水泥墙,越过玻璃窗户,传至室外。
六岁的孩童跟随教书先生,诵读施哲的诗集,并非溜须拍马,而是施哲所写的不少诗词,确实可以作为启蒙读物,亦能改写成诗歌,广为流传。
男孩与女孩同堂念书的画面在洛朝可不常见,某些贵族子弟由家中长辈聘请文人墨客担任教书先生,才会见到这番平等的场景。
这是施哲的要求,哪怕几名管事与孩童的父母亲不赞同,认为女子读书有违礼仪,被施哲以一句“不读书可以,那么家长一起离开工厂”打压下来。
起初大伙儿心中颇有怨言,可为了待在工厂继续做工、办事,勉强接受。渐渐的,工人们习惯了施哲异于常人的思想,准确来说,是那种人人平等、无分贵贱、不符这个时代礼仪道德的开放思想,也理解了为何要大办私塾、有教无类,哪怕这些孩子将来无法考取功名,做人的道理万万不可以丢弃。
如今的工厂,更像是一个按劳分配、人人平等的小型大同社会,或许有时会出现施哲一人独裁的情况,可这种独裁,比起朝廷的苛捐杂税,官府的不作为,贪官的横征暴敛,简直是云泥之别。更何况,施哲几次的独裁,皆是因为内部意见不统一,无法得出令所有人满意的计划。
工厂欣欣向荣,人心逐渐凝聚,一切都在向好发展,可杭郭村的老书生孟宪禹,透过繁荣的表面,察觉到施家工厂背后的危机。
方便面、细盐、烈酒、玻璃,任何一样制作工艺流传出去,都会遭受世人的疯狂追逐,钢铁的冶炼、防弹衣、水泥、望远镜,哪一样不是军方渴望得到的战争利器。
施哲以皇帝为依靠,皇帝则是利用施哲的才能,达到某种目的。恃才傲物,招人厌烦,谦虚勿扰,惹人怀疑,这就是施哲当下的处境。
随着工厂日渐的扩张,永嘉港口的建立,以永嘉为终点的新商路的开辟,无一不是在为施家服务。施家工厂疯狂的敛财速度必然招人眼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旦施家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打击报复将随之而来。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无需怀疑施哲能否做到这件事,与施哲相处的一年时间告诉朴迁,施哲有这个能力,并且时间不会太久。
所以当施哲向太后送去寿礼时,他便提议将日后永嘉港口的两成收益,献于太后,以求这位天底下最珍贵的妇人的心安与帮助。另外两成收益送于皇帝,作为他的私人财产,拿出三成上缴朝廷,剩余三成留给施家,两成用在港口日常的开销与建设,算下来,施家只剩下一成收益,仅仅一成,粗略估算,仍是施家商行数年收益总和。
所幸的是,施哲并不贪婪,爽快同意了老书生的计划,决定将唯一的一成收益用于工厂的建设与护卫队的训练,保证工厂的安稳的秩序与工人的人身安全。孟宪禹这才知道,这位小少爷其实内心并不贪恋财富、权力,那么他到底谋求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