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有种强烈的感应,京城怕是要变天了。
苏辙的预感是对的,果不其然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驾崩了。
九岁的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滔滔听政,并将年号改为元佑。
在宋神宗死后,高滔滔明确的表明她反对新法,并启用了因为之前变法被罢官的司马光、吕公着等人。先后废除了保甲法、方田法、市易法…
原本之前被罢免的那些官员回归朝堂,朝中自然是要来一次大清洗,只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苏辙也在他四十七岁这年迎来了他人生中新的起点。
苏辙在绩溪县上任刚满半年,就被朝廷调到汴梁任校书郎,在绩溪县任职期间还生过近两个月的病。
这日,一家人再次收拾好行李,苏辙站在绩溪县城门口,不由的感叹时事弄人。
“来时稻叶针锋细,去日黄花黍粒粗。久病终惭多敝政,丰年犹喜慰耕夫。青山片片添红叶,渌水星星照白须。东观校雠非老事,眼昏那复竞铅朱。①”
苏辙转身上了马车,对着赶车的车夫道:“走吧。”
原本苏辙打算是直接进京准备赴任,只是路上静下心来仔细一想。为求稳妥起见,苏辙打算绕道钱塘关慢慢赶往京都。还曾与苏轼在书信时提到此事,朝中如今局势不明,还是小心为上。
就这样,苏辙一家子行程并不算快,不紧不慢的沿途经过钱塘、苏州、润州、高邮,甚至还去了一趟张方平所在的南都。
本以为二人上次分别后,此生难再相见,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
故人相见自然是分外欢喜。
元佑元年(1086)二月,苏辙一家子终于抵达了汴梁。官职并非是校书郎,而是右司谏。
太皇太后高滔滔对于苏辙是十分看重的,她幼时便作为养女,被养在宋仁宗的皇后曹皇后身边。
对于宋仁宗、曹皇后的话十分的推崇。
她一直都记得公爹宋仁宗在位时对苏辙苏轼二人的点评,内心也是认可苏辙此人。
在大宋这个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文官之间的党派相争一直就没消失过。苏辙上任之后,帮助司马光等人将新党的那些核心人物逐个清算,蔡确、韩缜、蔡京、章惇、吕惠卿…都被拉下马来。
苏辙对于政见不和的这些人,处置起来多少还是带着些私怨的,他没有忘记过那年哥哥乌台诗案的处境。
他对这些人毫不心慈手软,为了罢免韩缜,他先后上书了八次;为了罢免蔡京,他接连写了五论;还在大朝会上,在文武百官面前曾提出三次要求陛下下旨诛杀吕惠卿;像章惇、李定等更是不放过…或许是太过急于拉下这些人,因此时他屡次太过犀利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王安石变法以来,新法已经施行了多年。
苏辙、司马光、吕公着等人在太皇太后高滔滔的支持下,也开始对新法进行整改。
这日,一群人在针对哪些要废除,哪些要整改发生了争执分歧。
六十八岁的司马光身体并不算硬朗,但为了朝政还是坚持与他们一同商议:“免役法必然是要废除,且还要恢复变法之前的差役法。”
五十一岁的苏轼并不是完全赞同,出言表示:“免役法与差役法各自的利弊参半,一时之间难以说哪个更好。”
苏辙听着二人的言论,心中并不完全认可:“废除免役法是必然的,新旧二法可以采用各自可取之处留用,可以慢慢整改,哪一项更有利于老百姓才是上上之策。总要给老百姓一个适应的过程。”
①苏辙《辞灵惠庙归过新兴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