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6章 苏辙 25(1 / 2)快穿之我那迷人的老祖宗首页

只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如今的官职并不如司马光,司马光一意孤行,反对并没有做大的作用。

苏辙一直都是主张朝廷不该与民争利,更应关注民生大事,依法治国。

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都是一柄双刃剑,而恰好衡量得失利弊的那一把标尺就是老百姓。

苏辙在右司谏上任八个多月,一共写了七十四篇奏疏,任职期间不畏强权,痛斥奸佞,直言上谏,公正敢言,更是在十一月升任户部侍郎。

户部,是掌管整个大宋人户、土地、银钱、粮食、贡赋、征役等财政大权的二把手,事务繁多且责任重大。

户部官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苏辙上任后便发现不少模糊不明的款项。

朝之蠹虫,历来不缺。如果今日看他的面子,明日看他的情分,如何管制,如何真正的为民办事。

苏辙向来的观点是依法治国,而不是人治。人性本就有善恶之分,且世人皆有欲望,人性是最不经考量的东西,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约束管制人性。

他为了严控都水监,军器监,将作监的支出,为了遏制这些人一层层的谋利,官官相护,规定了这些部门不再隶属工部。而是转属于户部,让工部只管好工程的好坏和进展速度。

一时之间引起了这些人的强烈不满,可太皇太后与皇帝对此事是大力支持的,那些人没办法,只好忍下。

苏轼与弟弟苏辙自太皇太后高滔滔听政以来,被调回汴梁一同在朝为官三年。苏辙任中书舍人时,哥哥苏轼已经是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职比他大了不少。

苏轼掌管内制,负责皇帝发出的召命诰书。

苏辙掌管外制,负责撰拟中书省门下的文告。

内外大权都掌握在兄弟二人手里,可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帝王家对臣子掌握太多的权柄还是心有顾忌的,这一点二人都明白。

苏辙先后数次上书,推辞如今的官职,表示才不配位,但都被拒了。

这日苏轼终于在第五次表示辞官请求外放时,官家应允下来。

兄弟二人聚在苏轼府中的水榭里,把酒言欢。

“子由,为兄这次能去杭州做知州,心中并无不舍,甚至可以说是心之所向。”

苏轼一身宽大的绯色长袍,懒散地坐在亭中的石凳上,举着酒杯敬了苏辙一杯酒。

“兄长,离京后还是要多加小心,谨言慎行。朝廷如今的局势并不明朗…”他叹息一声,五十岁才坐到如今的位置,他还真是大器晚成。回京之后心里是愉悦的,他一直以为他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可现实中担忧大过心中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