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阳光正好,程玉阑带着苏月影以及儿媳几人为父子三人送行。
苏辙早在十二岁那年,身体就开始一年比一年康健,逐渐身量也成了全家最高的那个人。哪怕苏轼是哥哥,个头也比苏辙少了一寸多(一寸约3.33cm)。
父子三人站在一起,各个气质斐然。
苏洵常年游历在外,撇家舍业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对与此次离家也只是嘱咐了夫人程玉阑几句,就转身上了马车。
苏轼与王弗成婚已有两年多了,一起去过不少地界,也见识了不少世面。该交待的自然前些时日都交待好,此时也只是简单嘱咐几句,也上了马车。
只是苏辙与史盈心新婚燕尔,面对第一次离别,史盈心站在苏辙身边眼眶通红,心中的情愫难以述说。
苏辙辞别母亲、三姐、保母之后,牵起史盈心的手,把人带到一旁。
“你在家替我多照看母亲,做些自己喜欢的事,烦闷了可以去找三姐嫂子她们。莫要哭了…”伸手给史盈心擦了眼角的泪水。想要把妻子抱进怀里,好好安慰一番,可此时正在外面。
史盈心也知道这样不太好,得知夫君要出门许久后,私下她在苏辙面前哭过多次了,她也不想哭,只是忍了又忍没忍住。
“嗯,夫君我,知晓。”因哭过的缘故,她的声音闷闷的,带着浓浓的不舍。
苏辙看着小妻子欲哭隐忍的模样,心里也不好受,他在她耳边小声说道:“乖,我会时常往家中寄信的。”
苏辙牵着史盈心的手,将人带到保母杨金蝉身边,嘱咐几句,这才头也不回的上了马车。
父子三人出了眉山第一站便是成都。抵达成都后父子三人来到张方平的知州府衙递上拜帖。
张方平此人为人慷慨有气节,为政清明,重视人才。他之前就读过苏洵的文章,深觉二人实乃主张一致,有共同语言。
这次不但见到了苏洵,还见到了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在父子三人留宿期间,考验了二子的文学功底。还直言将来二子必学有所成,可为济世之才。
在成都这些时日,父子三人先后见识了不少成都的特色美景。苏辙更是在青城山上遇到了宝月大师,与大师来了一场论道,从此让苏辙与道家结下了因缘。
拜别张方平之后,父子三人也就不再把时间过多浪费在游历山水圣地之上。张方平在与苏洵闲聊时,无意间也透露给他们一些消息。今年的举子多于往年,而苏辙兄弟二人在眉山并未参加解试。不中举人就没有资格参加礼部的科考进士,想要在京城解试,并非易事。
三人开始马不停蹄的赶路从成都途经阆中、褒斜谷、横渠镇等地,最终在五月抵达汴梁城外。